黃色的書皮,內部抄寫精美,字很大。
筆者看到的,應該就是到了嘉靖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的那一部,稱為“嘉靖副本”。
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
六百多年來,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到了現代,“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冊(藏于國家圖書館,還有部分流散日本和歐洲)。
實在是可惜的很,它的價值不低于《四庫全書》。
楊凡感覺手指燙了一下,才發覺煙燒到過濾嘴了。趕緊把煙頭扔掉,踩滅。
剛才出神思考大典的事情,忘了夾在指間的煙了。
《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還慘,基本散失殆盡了。至少四庫全書還有幾套留存于世,大陸和島上都有完整成套的。
現存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
文淵閣本今藏臺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后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楊凡考慮是不是給陛下上個書,問問《永樂大典》如今到底啥情況。
能保護就保護起來,或者干脆再度抄寫幾套崇禎抄本出來。別搞得再度失傳了。
另外,他打算干脆上書,請求成立《崇禎大典》編纂處,推薦一些博經鴻儒和大學者出任總編纂和編纂。在全國招募一萬名讀書人分組閱讀、審核、編纂、抄寫……。
趁著現在大明朝多數省份還比較安定,趕緊在天下大亂前,把各種書籍文獻、珍貴的文物都保護起來。讓興禾錢莊開始在各地大肆收購文物,可以付銀幣,也可以付目前最緊俏的糧食、布料等物資。
請皇帝和內閣下旨,讓全國各地獻書,暫借編撰處錄存副本后發還。然后,對匯集的文獻書籍分門別類進行整理。
三年后,對整理完畢的書籍進行編纂。
征收書籍采取強制性原則。現存的書籍都有義務交給朝廷留存副本。
原本愿意出售的,興禾錢莊出資買下。
可以付銀幣,也可以付糧食和布匹、罐頭等易保存食品。畢竟現在大明北方已經進入饑荒模式了。食物比銀子更重要。
即使出售的,印刷后,也會贈予原書主人五本以上的印刷品。
新城書院已經制造出了鉛字的,蒸汽機帶動的印刷機。大規模印刷不是問題。也可以在京城和南京等地招募讀書人抄寫。現在失業的人遍地都是。
讀書人家里也沒有五斗糧,愿意干的人海了去了。
楊凡估計,以崇禎的心性和脾氣,這件事會動心的。
唯一讓陛下猶豫的就是經費問題,這可是給他臉上貼金的好事。如果不用他出錢,他不愿意才怪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