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計劃,漠西蒙古的蒙古人、南疆的民族和哈薩克人,中亞的三汗國,這些游牧民族,第一步先全部遷徙去烏拉河和伏爾加河下游平原區。
這樣嘉峪關以西,直到烏拉爾之間的地區,就全空出來了。這里就沒有人了。
楊凡會移民過來開發。鐵路線城市發展工業,而其他地區用蒸汽卡車作為交通方式,重點發展農業,這里將用來種植棉花。
后世新-疆=棉產量驚人。
根據2023年數據,新-疆-棉花產量達56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1%,而全球棉花產量約為2500萬噸,這意味著新-疆-棉花產量約占全球的22%左右。
而中亞比新-疆大七倍,這里同樣適合種植棉花。而且自然條件比新疆好的多。這里有阿姆河等很多大河。大西洋暖濕氣流帶來的降水也比新-疆好太多了。
在明末的時空,紡織業是全球市場最饑餓的產業。
原因很簡單,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和良種,更沒有化纖。所有的衣料全部來源于農田。而糧食產量低的令人落淚。全世界都在饑餓之中,能吃飽的人都是貴族。
在這個吃飯都成問題的時代,種了糧食,就不能種植桑麻棉花。
從歐洲到亞洲,再到美洲,所有民族都面臨同一個兩難的選擇。
你們是要穿衣服,還是要填飽肚子。
就這一塊地,要么種植紡織原料,要么種植糧食。
這導致,不論是麻布衣料、還是棉布衣料、或者是更貴的絲綢,全部都不便宜。穿不起衣服的大有人在。
穿衣和吃飯是人類最基本的訴求。從人類有了文明開始,就需要穿衣服來遮羞。
所以,紡織業是全球最大的市場。
只要你能輸出布料,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都是賣方市場。這個情況直到石油工業發展起來。杜邦公司發明化纖為止。因為從這以后,衣料的材料不在單一來自農田。而是大部分來自石油。
是石油化工的發展,讓人類實現了穿衣自由。
楊凡要用新疆和中亞全境來種植棉花。
這些游牧民族是不會種植棉花的,所以,只能把他們遷走以免礙事。
楊凡只能把大明兩萬萬人口中,海量的剩余農業人口弄來種棉花。
楊凡布局很早,歐亞大鐵路馬上就會修到伊犁。然后進入中亞一直修到黑海的港口。
鐵路沿線的重要城市,東邊的發展鋼鐵業、煤礦開采業、機械制造業。西邊的中亞到察里津的沿途城市,將發展紡織工業基地。
蒸汽機為動力的工廠,加上先進的紡織機械,再加上先進的印染技術。海量的產品,將通過鐵路向東去秦皇島,出海去東亞各國傾銷。向西去塞瓦斯托波爾港,在這里裝船,經過地中海去歐洲傾銷。
楊凡已經提前布局了鐵路和火車機車。還有蒸汽船和飛剪船。有了這些交通利器。楊凡就掌握了歐亞大陸的陸權和整個世界的海權。
工業產品將通過陸路和海路全球傾銷。他要爆發產能,把鋼鐵和紡織品價格做到任何人都無利可圖,進入這個行業只能破產。
目的就是,徹底壟斷全球市場。先行者的工業一旦形成了規模,后來者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
工業發展八要素,勞動力、土地、原材料、市場、資本、能源、技術、管理。其中勞動力、土地、管理是內部要素。原材料、市場、資本、能源、技術是內外共同要素。
從目前看,楊凡這八大要素全部掌握。并且對歐洲形成了降維打擊。
這些優勢,足以把歐洲的工業革命,從一開始就掐死在搖籃里。
沒有紡織業,他們的工業革命不可能萌芽。他們無法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
后世華夏的爆產能,能干死全球中低端制造業。這個時代同樣也能。
華夏之后再無工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