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衣紋貼體,袈裟呈雙領下垂式,露出里面的僧祇支,內衣有打結的帶飾并露在外面,手部不知道什么原因殘缺了,這倒有點可惜。
泥塑周圍有那種佛光,也很帥氣。
現代的寺廟,佛光基本都是固定的那種,就像陳星在婺源拍下來的那一張圖,就是夕陽太陽在恰巧的時候照在石壁上,反光成了一片耀眼的佛光。
但這里表現出來的佛光卻像很多游戲里面,角色在集氣一樣,藍白相間的氣流從周身冒出,在頭頂匯聚。
衣服也不是和尚穿的僧袍,或者說不是陳星印象中的僧袍,這讓他整體看上去太帥了。
陳星以前見到的神像,不管佛教還是道教,其建筑都是以莊重為主的,陳星攝影風格最初也是以莊重,濃厚聞名于世,這不得不說也是受到了華夏古建筑的影響。
但這個石窟卻是用大量色彩來點綴的。
這些色彩畫出了建筑,畫出了飛鳥,畫出了仙鶴舉目四望,滿窟都是一鋪鋪線條剛勁、賦彩濃澹相間,技藝精湛的壁畫,沒有一點空隙。
陳星在側面看到了一行字,是當初修建這個石窟的時候留下來的,寫的是“大代大魏大統四年歲次戊午八月中旬造。”
這里面沒有其他表示時間的介紹。
陳星就用手機搜索了一下,發現大統為西魏文帝年號,就是公元538年至539年,這算下來這個石窟應該是最早修出來的石窟之一,算是元老。
這個洞是覆斗頂的,就是三角形的屋頂,在上面平滑的切掉那個尖角。
華夏古代也這么精通結構學。
研究古建筑越多,就越知道古人的聰明,如果真有那么一個人在華夏最先啟蒙了工業思想,那么現在的華夏也不知道一飛沖天到了哪里。
陳星今天看到的壁畫,有張騫出使壁畫,有阿三國阿修羅雙手托舉日月,有五代十國時期五臺山壁畫。
飛天那一幅畫陳星現在沒看到,但從編號323石窟里面的風格,也能揣測到當時西域的這種和內地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域文化,根在西域這片地方,后面華夏文化傳過來。
兩種文化融合,差的在時代的浪潮中逐漸拋棄,只留下了最好,最美的那一部分,形成了現代西域的樣子。
這是陳星今天能去的八個石窟里,最后的一個。
從這個石窟里面走出來,陳星面對的就不是房間里面多彩的古代世界了,而是一片茫茫的大漠,黃色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其次才是如此眾多的游客。
陳星看到這么多人還愣了一下。
之前沉浸到西域文化太久了,腦海里面一直在想自己要怎么用攝影來表達西域的這種文化,這種故事。
一走出來看到這么熱鬧的場景,還真不習慣。
關鍵這時候門口還在吵架,說什么平移不算插隊什么的
煞風景
這個石窟位置比較高,看這里的裝修就知道這里應該是陳星去的幾個地方里面,最重要的幾個,估計人氣也只有陳星去的第一個,張騫出使壁畫能夠相比了。
陳星早上九點的時候就到了,現在已經過了吃午飯的時間。
一共參觀了四個小時,八個石窟。
體會嘛,很多。
最開始還沒覺得有什么體會,只是覺得一些壁畫,一些佛像能夠保存下來很不容易,畢竟這些東西都是被外國人破壞過一輪的。外國人哪里懂什么華夏文化啊,只覺得看著漂亮的都搬走,搬不走的就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