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一次微拓主辦的移動互聯網大會開始,微信始終圍繞著四大平臺去豐富自己的生態,所利用的手段便是公眾號。
第一平臺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共享平臺。口號嘛,當然要喊的響,但是這個共享是經過雙向選擇的,也就是微拓愿意接納,對方也愿意加入。
第二個是面向盈利企業的,它們注冊企業號,尋求用戶關注,在線發布產品,當時稱為線下往線上轉移。
第三個是面向個人的創業平臺,類似羅輯思維這樣的企業,或者是創作大神個人單打獨斗,都在微信上申請了各自的公眾號,
這一部分實際上讓微信獲益良多,為了獲取各類咨詢、用戶打開微信的時間也大大延長。
問題是,一篇文章的評論總是沒辦法做到像微博那樣活躍。
這實際上埋下了過后微信公眾號衰弱的種子。
第四個是面向政府、高校、各非盈利機構作信息發布平臺。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這幾個方面都有些進展,其實就是前世微信的那些功能,但溫曉光用‘四個平臺’把它喊出來,說的讓市場和社會很震動。
而且事實證明,這些概念都還不錯。
其中發展的最迅速的還是第二個,面向企業的營銷平臺,大量的開始有各類企業在注冊、發布產品、廣告之類的信息,還好微信規定只能允許向自家粉絲發,而且頻率有限制。
不然微信的‘綠色無污染’就被這幫想賺錢的人搞死了。
其他三個方面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這個時候的微信其實已經超脫了一個純粹的即時通訊軟件的概念,在一步步中走向了不可戰勝的壟斷地位。
然而作為一家公司,腳步是不會停的,做企業是一個永遠求向上的過程。
其實問題也很多,比如微信已經顯得有些臃腫、第三個平臺建設始終有些不對味的感覺、用戶沒有養成要從微信號獲取信息的習慣,所以第四個信息發布平臺,發展速度也慢,沒什么趣味性。
另外一個大的問題,現在都是商家主動去拉粉絲,用戶很少會自己想到要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
即使要找,沒有分類,也很難真的找到。
除此外,帶有盈利目的的人,為了博得眼球,標題黨開始誕生,暴力澀情信息也不斷滋生蔓延。
要不說林長生忙呢。
而溫曉光更是設立5000萬人民幣的專項資金,打假、打黃、打涉政等言論,這個時候是十八大關口,整個城市的感覺都不一樣了,不能胡來。
提到城市,
新上任的副總裁賀楠借著之前微信著力于解決城市痛點的提法,提出了一個近幾年很火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其實很多業內人士也不清楚,你問他具體怎么落地,他也只能說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技術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虛的不行。
由智慧城市向下還有一個智慧交通的概念,
溫曉光前世專業在此,還能不清楚這些么?
他更加清楚智慧城市對技術底蘊要求特別高、周期也比較長,如果是阿里、騰遜那樣的企業,分出余力也耕耘這個方向,十年后也許能結出果實。
但實事求是的說,微拓不合適。
這里不能作為主戰場。
主戰場被定在了投資部和X事業部,也就是說溫曉光是中間放微信,然后一手靠著投資移動互聯網企業,獲得報表上的紙面回報,一手利用今日頭條獲得實際的營收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