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o35年后,或許就可以通過那時候的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等輔助手段,開展無人化的補給操作,把補給燃料直接運到150萬千米之外的2號拉格朗日點,然后給巡天空間望遠鏡進行補給,屆時即可再續個十五年什么的。
這一點,在當前的論證設計階段是留白了的,二十五年之后的技術能不能實現先按下不表,但這個坑是必須要提前挖下去再說。
到時候如果條件做不到就算了,要是技術條件能做到,如果現在不提前準備,到時候就只能干瞪眼。
而方鴻是清楚,技術上肯定能做到,自然是要提前準備。
畢竟這么大規模的預算投入,只用十五年的時間,想想其實也蠻不劃算的,不過能續個十五年一共使用三十年也差不多了,就算可以繼續給巡天望遠鏡續命也沒必要,因為那時候肯定會有更先進的技術,從技術上也要被淘汰這個老古董了。
那時候最好的結果應該是把它運回來,放在天文博物館里進行展覽。
11月28日周一。
自然科學基金在今天上午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通過了全新的科研項目“巡天空間望遠鏡”的撥款計劃。
根據新聞發言人的披露,該項目計劃將于明年2012年初正式立項,預計于2o2o年前后發射升空,耗時約八至九年,項目所需經費預算,一期投入為55億元人民幣,總的預算規模為750億至1000億元人民幣。
當自然科學基金的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這個預算規模的時候,全場各路媒體記者無不嘩然一片,甚至一位自己是不是耳朵出了問題,聽錯了。
弄個望遠鏡上去,竟然會耗費如此天價
國內一整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規模也就百把個億,你整個望遠鏡要花掉一千億人民幣
簡直離譜
要不要這么任性
消息很快就通過各路媒體的報道送到了公眾視野之下,一時間也是引起了巨大的關注,爭議也如期而至。
不理解
公眾們完全不理解,弄個望遠鏡需要花這么多錢錢都花哪里去了
但自然科學基金也不做過多解釋。
而國內天文學界、乃至國際天文學界都隨著這個消息的公布炸開了鍋,外媒也在競相援引報道,在全球天文學術界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預算規模達到750億至1000億元人民幣,不計匯率變動也就是118億至157億美元,果然是天文觀測項目,就連預算也是天文數字。
這個數字就連老外都感到不可思議。
作為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學者,既感到匪夷所思,也無不為此振奮。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