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沒搞起來,但是技術不難,畢竟通用以前都造過,經驗是有的,就是不實用。咱們可以吸取他們的經驗,造出來自己的東西,然后在電池技術上下功夫——只要這方面做出來了成績,剩下的都簡單多了。”
對此,杜立鼎早有預料,也繼續說了下去,“電機驅動的電動汽車,一下子就頂了發動機和變速箱兩個部件了。而最后的一個底盤,電動車也好調教得多,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優勢。只要我們搞出來了電池,汽車三大塊就都不再是麻煩,我們都可以一下子解決。”
比起來傳統的燃油車,電動車在制造上其實優勢很大:首先,它不再使用發動機和變速箱了,而是使用電機作為動力輸出。和發動機相比,中國在這方面落后的就相對比較少了,甚至可以說是也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了。而中國的汽車底盤調教一樣技術落后,可是電動車本身沒有了發動機這個最為沉重的部件,電動機和電控系統重量都比較小,加之車底安裝了電池,重心較低,因此本身在底盤調教上也有先天的優勢。
差距最大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不用造了,底盤條件也簡單了很多,這自然就讓中國車企和外國的差距大幅縮小了。實際上杜立鼎知道的未來,就是一些小作坊也敢生產充電的老年代步車,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技術簡單?
這一次,劉文元沒有再立即開口,而是思索著可能性了。
“可要是造新能源車的話,那么我們現在在汽車制造上再投入過多的精力,豈不是在浪費時間?”
杜立鼎的話,郭宏兵倒是也有些心動,可是他也發現,這樣一來,自己費力氣去搞發動機,造燃油車還有什么意義?
“怎么會是浪費時間?這是技術積累啊。就算是電動車技術成熟了,可是還有很多技術是和傳統汽車通用的。焊接工藝不能省了吧?車輛調試不能省了吧?內飾啊,設計啊,操控體驗啊,這些東西也都是通用的,把這些搞起來,怎么會是浪費時間?”
汽車制造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工業生產體系,光是發動機變成了電動機,不可能改變汽車制造所有的環節。沒有那些環節的技術積累,想要造出來電動汽車也是非常困難的——別人不說,就說特斯拉,model3的產量始終升不上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焊接技術不過關。modelx等高檔車的鋁制結構可以用鉚釘和膠水搞定,可是低端車的鋼結構必須得焊接,他們自然就沒辦法了。
這看上去像是個笑話,可是卻就是這么現實。沒有足夠的積累,就不足以生產出來足夠好的工業產品。
“現在的投入肯定都是有用的,甚至就連發動機也必不可少。造了國產的發動機,自己有了自己的牌子,才能夠在用戶眼里建立良好的口碑。有了口碑作為信譽擔保,才能讓大眾接受你的電動汽車。先把汽車造出來,賣出去,然后才能考慮進一步的技術革新,不然的話,你怎么可能把新能源車賣遍全中國,乃至賣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