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在2001年這個時候面對著不小的技術問題,對此別人也許不知道,但是杜立鼎卻非常清楚。因為這個技術問題在很多年以后,會變成了亞馬遜崛起的一個契機,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在很久以后,會變成亞馬遜騰飛的關鍵。
統一的服務器接口,一套解決問題的軟件,再加上大量的服務器:這些東西,構成了亞馬遜未來的云服務的基礎。雖然后來很多人都說亞馬遜進軍云服務靠的是自己的高瞻遠矚,見識非凡,但是最早的時候,亞馬遜的云服務技術,其實就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已。
亞馬遜從90年代開始做電商,他們早早地就成功上市,從此一直都被認為是行業標桿。他們是很多公司效仿的對象。但是也正是因為是第一個電商公司,而且發展的極快,所以亞馬遜也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亞馬遜發現,電商網站的負載不平衡,它有季節性的銷售旺季和淡季之分。在不同的時候,服務器的壓力大為不同,為了應付銷售旺季,就需要進行服務器資源的調配——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網站運行順暢。
可是亞馬遜的核心的零售業務布局范圍很廣,他們把自己的業務分散在幾個不同的大區里面。而分布范圍極大的業務,意味著他們的服務器也是全球范圍內到處都有。為了省錢,他們選擇不同的技術團隊,這使得服務器的管理相當混亂。每次需要調配服務器資源的時候,他們都要面對大量的溝通和協調工作,浪費極為嚴重。
這樣的情況自然不可能長期存在,2002年,貝佐斯決定要做些什么。他決定要搞一個API,把自己旗下的服務器統一管理起來,通過接口化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數據優化配置問題。這樣一來,他可以把亞馬遜銷售的書籍的銷量,定價,名稱,出版社全都放在一個數據庫里,這樣一來,當有人想要查證一本書的資料時,只要查詢書號就可以查到這本書的相關信息。
這樣的要求,在后世的標準看來自然是低得可憐。而就是這個低的可憐的標準,他們也做了很長的時間。而后世基本上快要成為云服務的代名詞的AWS,則是他們2004年才正式推出的東西,至于說云儲存業務,那要到了2006年,云服務的概念開始成熟起來,人們對云服務的需求量開始高了起來,亞馬遜才正式進入行業。
至于說為什么廢了這么大的力氣?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亞馬遜是一個萬事以省錢為最高追求的公司,他們的這個部門一開始只有五個人。
這種輕視程度,也算是無與倫比了。要知道,就連雅虎備受輕視的搜索部門都有六個人。
因此上,所謂的貝佐斯高瞻遠矚,從最一開始就看出來了云服務未來極大,潛力無窮,其實根本就是一句屁話。他要是真的看出來了這個項目潛力無窮,就不會只派這幾個人干活了。這根本不是因為重視才獲得了成功,而是因為獲得了成功,才使得他的眼光被神化了。
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企業的這些老總們,還真的都是有些這樣的因素。馬化騰當年差點50萬賣了企鵝看上去很蠢,但是在美國,布林當年也差點1500萬賣了谷歌,扎克伯格差點10億賣了Facebook,而亞馬遜進入云服務也是誤打誤撞——可是當他們成功之后,這些事情就不會被提起,更多的被人記憶的是他們的眼光了。
當然,這樣的瞎貓碰死老鼠的運氣在前世能夠成功,也是因為亞馬遜的底蘊夠厚——畢竟全世界范圍內撒服務器這種事不是誰都玩得起的,這是他們最大的依仗。而同時因為強調客戶至上,他們的態度足夠低,也是個優勢:在亞馬遜做云服務的時候,其他公司不是沒有類似的業務,但是微軟也好,谷歌也好,都過于高傲了。他們不肯去適應那些創業者們需要的技術標準,而是要求別人適應他們的技術標準:谷歌要求別人使用他們的編程語言,數據庫,而微軟干脆要求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接受這些條件的人太少,也使得亞馬遜發展得很是迅速。
但是這樣的事情,這一世不會發生了。倒不是說杜立鼎很討厭亞馬遜,想要讓他們發展不起來,而是因為在杜立鼎看來,他們是最好的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