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進入哪一個行業,能夠做事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大需求。森蘭想要進入實體制造業,自然也少不得使用人才,這在顧可蘭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對于什么是人才,到底該如何分辨人才這個問題,李希盈卻有一番自己的見解,至少在她看來,有些時候,經驗十足的企業管理者也未必是人才。
“其實對于貪心的人,我見過的也不少了。我并不特別在意別人是不是貪心,要是那些高管們只是貪心,忍一下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擔心的是,他們那些人的愚蠢說不定會給我們造成更大的麻煩,甚至可能比他們的貪婪更可怕。”
說起來那些企業的管理者,李希盈也是有些無奈,這件事情她和杜立鼎曾經說過,杜立鼎也非常贊同她的想法,而現在,她也把這話告訴了顧可蘭。
“現在的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其實本身都是當年的國企領導人。他們雖然把企業私有化了,但是經營企業的方式還是當年國企的那一套思維模式。他們相信關系,相信自己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可以帶來很好的商業渠道;他們相信自己的那一套管理模式可以讓工人們下最大的力氣干活,為公司服務——這樣的想法,是他們很多人一輩子的經驗,也是深信不疑的。”
“這樣的想法錯了嗎?”
“就他們那一代人來說,這個想法不算錯。”李希盈搖搖頭,還是馬上也做了回答,“但是如果就未來的時代來說,這套方法肯定就不行了。”
“為什么?”
“時代變了。”李希盈的回答就是簡單的四個字,“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就這么簡單。以前他們可以這么賺錢,但是以后就不行了。”
李希盈這話,簡直是在否定整個制造業的生產模式了,這種態度也讓顧可蘭有些摸不準她的想法了。
“有什么不行的?你說時代變了,可是時代再怎么變化,制造業只要能夠制造出來產品就可以賺錢,這難道不是最正常的運作模式么?”
“你要從宏觀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才行。”對此,李希盈搖搖手指,解釋了起來,“咱們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要是站在我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你就明白了。”
“什么角度?”
“跳出來單獨的企業運營,看整個工業的發展:**十年代,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我們的工業體系相對完整,同時人工費用非常便宜,各種成本非常低廉的基礎上。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制造業還在吃著這個紅利,那些低端的加工產業外國人為什么競爭不過我們?因為我們有最好的工業體系,配套設施,高素質工人,還有低廉的人力成本。我們可以用低價的優勢提供充足的優質服務,這自然就讓我們可以快速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是靠這個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