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慢慢將視線下移,先看橋下游十幾米處的水面,不要一下子看腳下。“
岳鳴按照指示,緩緩低頭。當他的視線觸及水面時,心跳加速了一些,但遠沒有昨天在懸崖邊那么劇烈。平靜的水面給人一種安全感,不像懸崖底部那樣令人生畏。
“很好,“段景林鼓勵道,“現在再把視線往下移,看看離橋最近的水面。“
岳鳴繼續低頭,當他看到橋正下方的水面時,一陣輕微的眩暈感襲來,但比昨天好多了。他抓緊欄桿,穩定身體。
“我感覺比昨天好多了,“岳鳴說,聲音里帶著些許驚喜,“雖然還是有點不舒服,但至少不會腿軟了。“
“這就是進步,“段景林笑著說,“環境確實很重要。平靜的水面比崎嶇的巖石給人更多安全感。而且,這里的高度也比昨天的訓練場低一些,適合循序漸進地適應。“
接下來,段景林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訓練。首先,他讓岳鳴在橋上走動,同時保持向下看的姿勢,適應邊走邊觀察下方的感覺。起初,岳鳴的步伐有些不穩,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找到了節奏。
“走得很好,“段景林鼓勵道,“現在我們嘗試更具挑戰性的內容——靠近欄桿邊緣,感受更直接的高度。“
岳鳴咽了咽口水,但還是鼓起勇氣走向欄桿。他雙手緊握欄桿,慢慢探出上半身,向下俯視。那種熟悉的恐懼感再次襲來,但這次沒有那么強烈。平靜的水面仿佛在安撫他的神經,讓他能夠比昨天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做得不錯,“段景林站在他身邊,隨時準備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再嘗試多看一會兒,適應這種感覺。恐懼是可以通過適應來減輕的。“
岳鳴點點頭,繼續保持俯視的姿勢。起初幾秒鐘異常難熬,恐懼感如同潮水般涌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開始逐漸減弱。他的呼吸變得更加平穩,雙手的顫抖也減輕了。
“我想我開始適應了,“岳鳴驚訝地說,“雖然還是有點不舒服,但已經能夠控制了。“
“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段景林滿意地點點頭,“恐高癥并不是不可戰勝的,關鍵是找到適合你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適應。“
接下來,段景林進一步增加了難度。他讓岳鳴背對欄桿,靠在上面,體驗不同角度的高空感受。然后是原地小幅度跳躍,測試在動態狀態下對高度的適應能力。最后,他甚至讓岳鳴嘗試在欄桿附近做簡單的體操動作,如深蹲和轉身。
每一個新動作都讓岳鳴的恐懼感短暫回升,但他很快就能適應并控制自己的情緒。段景林全程守在一旁,既給予指導,也提供安全保障。
“你知道嗎,“段景林在訓練間隙說道,“我小時候也有輕微的恐高。每次爬到高處,心跳就會加速,手腳發麻。“
岳鳴驚訝地看著他:“真的嗎?但你在懸崖上的表現那么出色,完全看不出來有恐高癥狀。“
段景林笑了笑:“因為我在十二歲那年,被村里的老人帶著去山上采藥,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懸崖邊。當時嚇得我動都不敢動,但老人卻告訴我一個道理:'恐懼是幻覺,危險才是真實。學會分辨真正的危險和單純的恐懼,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后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在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恐高只是一種心理反應,并不代表真正的危險。認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反復暴露在高空環境中,直到恐懼感減輕。“
岳鳴若有所思:“所以,關鍵是區分真實的危險和心理上的恐懼?“
“沒錯,“段景林點頭,“在昨天的訓練中,你有安全裝備保護,實際上并不存在墜落的危險。但心理上的恐懼卻讓你無法正常行動。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告訴自己'我是安全的,只是大腦在發出錯誤的警報',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緒。“
岳鳴消化著這些信息,點點頭:“我明白了。我會試著用這種方式思考。“
隨著太陽升高,橋上開始有了行人和車輛。兩人決定轉移到橋下的河岸上,繼續訓練。
河岸邊有一些突出的巖石,高約三四米,懸于水面之上。段景林帶著岳鳴爬上這些巖石,讓他繼續適應高度和俯視感。相比橋上,這里的高度更低,但沒有欄桿保護,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和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