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哨響,演練正式開始!四個小組從不同入口進入綜合演習樓,開始各自的救援任務。
段景林跟隨陳國棟,帶著趙晨和王杰從東側入口進入。剛一進門,他們就被濃重的人造煙霧所包圍,能見度急劇下降,不足一米。同時,一種刺鼻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即使通過呼吸器,也能感覺到那種刺激感——這是模擬的有毒氣體。
“氣體檢測儀顯示氨氣濃度超標,“陳國棟通過對講機報告,“所有人確認呼吸器狀態良好,進入第一階段搜救。“
段景林立即接管了搜救組長的職責:“根據建筑平面圖,三樓有六個潛在的被困區域。我建議分成兩組,由我和陳隊一組,趙晨和王杰一組,分別搜索不同區域,以提高效率。“
陳國棟思考了一下:“計劃可行,但必須保持五分鐘一次的通訊確認。如遇任何異常情況,立即集合。“
分工確定后,兩組人開始沿著不同的路線向三樓移動。段景林跟隨陳國棟,小心翼翼地在煙霧中前進。這時,段景林想起了昨天秦淵教導的感知技巧,嘗試著閉上眼睛,專注于周圍的氣流變化和聲音反射。
奇妙的是,當他不再完全依賴視覺,其他感官似乎變得格外敏銳。他能感覺到建筑物內氣流的微妙流動,能通過聲音的回響判斷前方空間的大小和形狀。
“左前方15米處有一個拐角,“段景林突然說道,“拐角后應該是通往三樓的樓梯。“
陳國棟有些驚訝地看了他一眼:“你是怎么知道的?在這種煙霧中,能見度幾乎為零。“
“秦教官昨天教的感知技巧,“段景林解釋道,“通過氣流和聲音判斷空間結構。“
陳國棟點點頭,顯然對這種技巧印象深刻:“很好,繼續帶路。“
段景林的判斷果然準確。他們很快找到了樓梯,開始向三樓攀爬。樓梯狹窄而陡峭,兩側墻壁不時有水流下,模擬著火災中水管破裂的情況。
到達三樓后,情況更加復雜。除了濃煙和刺激性氣體,還有不時傳來的爆裂聲和建筑物震動,模擬著結構不穩定的情況。
段景林和陳國棟開始系統性地搜索三樓東側的房間。每一個房間都充滿了挑戰:有的房間內部結構雜亂,障礙物眾多;有的房間溫度異常高,幾乎接近真實火場;有的房間則模擬了局部坍塌的場景,需要小心翼翼地穿越。
在第三個房間,他們終于發現了第一個“被困人員“——一個重約70公斤的仿真人偶,被困在一堆倒塌的架子下。
“發現一名被困人員,位置三樓東側第三房間,“陳國棟通過對講機報告,“準備救援轉移。“
段景林迅速評估情況:“倒塌物不算太重,但結構不穩定。我們需要先加固周圍,然后才能移動'傷員'。“
兩人配合默契,迅速清理出一條安全通道,然后小心翼翼地將“傷員“抬出。這個過程中,段景林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冷靜和判斷力,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高效,完全不像一個剛接受幾天訓練的新兵。
就在他們準備將第一個“傷員“轉移到安全區域時,對講機突然傳來趙晨急促的聲音:“遇到情況!西側走廊突然坍塌,通道被阻斷,我和王杰被困在三樓西北角房間!“
陳國棟的表情瞬間嚴肅起來:“保持冷靜,確認你們的安全狀態和準確位置。“
“我們暫時安全,“趙晨的聲音中帶著緊張但不慌亂,“室內有一名'傷員',但我們無法通過常規路線撤離。“
段景林迅速在腦海中回憶三樓的平面圖:“西北角房間...如果西側走廊坍塌,確實無法通過主通道撤離。“他思考了幾秒鐘,突然想到一個方案:“陳隊,三樓和四樓之間應該有一個維修通道,連接東西兩側。我們可以通過東側樓梯上到四樓,再經由維修通道前往西側,從上方接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