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問世是問世,真正討論起來,火繩槍被發明出后的改進歷程卻經歷了半個世紀,直到十五世紀末才研究的七七八八,逐漸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
對這一時期朱高煦不是很了解,他只需要記住自己從網和博物館看過的火繩槍外形而進行設計就足夠。
只要他能設計出來,并成功進行射擊,那么后續改進燧發槍的難度就更輕松了。
不過對于燧發槍,朱高煦并不抱期待,因為他記得燧發槍的點火率十分感人,并不如火繩槍穩定。
正因如此,十八世紀后期英國使團抵達清朝并介紹燧發槍的時候,清朝官員才會顯得不那么感興趣。
燧發槍的點火率是如何變得穩定的,朱高煦并不知道,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先把火繩槍研究出來渡過難關。
當下擺在他眼前的有幾個難題,那就是火繩槍所需的兩項技術。
火繩槍能夠成為熱兵器時代的,并不是簡單的因為有一個人異想天開提出了它的構想,而是得益于火繩槍時代的幾個技術突破首先是冶金技術。
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讓金屬材質的槍管強度更高,加工工藝的變化進步也讓槍管制造更容易,管壁更薄而能保證承受火藥氣體的力量而不炸開。
火槍和火炮不一樣,火炮可以靠增加炮管厚壁來保證強度,而槍需要一定的輕便性,否則無法使用。
冶金技術和制造工藝進步讓槍管變薄,也降低了整體重量。
對于冶金技術,朱高煦并不擔心,因為大明的冶金技術一直領先于歐洲,哪怕到了明末,明朝工匠也只是在設計理念中趕不歐洲人,但在冶金技術依舊保持領先。
真正讓朱高煦擔心的,主要還是火藥技術。
火繩槍之所以能配合長槍主宰戰場,粒狀火藥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混合物,粉狀火藥容易分層,容易受潮,其燃燒效能不穩定,這個也導致早期火槍裝藥多少很隨心,添加少了也許子彈軟弱無力,多了又容易導致直接炸膛。
隨著火藥顆粒化技術的發明,粒狀火藥性能更穩定,威力更強,也就保證了火槍的威力。
哪怕只是基本的黑火藥,一旦比例正確,依舊可以擊殺一個身穿重甲的士兵。
對于重甲來說,火繩槍之后的火槍完全是一個無解的方式。
當然,冷兵器被取代是逐漸進行的,并且除了技術進步,更關鍵是戰術的進步。
西班牙大方陣,可以說是火繩槍時代熱兵器取代冷兵器的一個重要模式。
長矛兵加火槍兵的組合降低了火槍兵被敵方騎兵輕易攻破的風險,也增強了這個組合在戰場的統治力。
朱高煦不太清楚西班牙大方陣是個什么樣子,但他清楚當下的明軍是什么樣子的。
論長槍,當下除了老朱,沒有人比朱高煦更明白如何訓練。
長槍與火槍是很難有所配合的,因為長槍想要成功抵御騎兵,必須要結成密不透風的槍陣,而這種陣容中,火槍兵是很難有機會射擊的。
因此朱高煦需要做的是訓練火槍兵和長槍兵的配合,以三段排槍對抗敵軍前軍先鋒,而后迅速換陣,火槍兵退至后方,長槍兵頂。
只要火槍兵能承受住二十步才能射擊的壓力,那不管是蒙古騎兵還是明軍騎兵,他們的兵鋒都將在三輪排槍過后被頓挫,而這個時候就是吉林衛長槍兵沖鋒的時候。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對于前排士兵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要求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