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成后,朱元璋又下了旨意,規定此書下發全國州縣作為科舉標準教科書,而且以后科舉取士命題,如果牽涉到孟子,只允許從孟子節文當中去找材料,至于被刪掉的八十五篇,科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可以說,這等于變相地把孟子那些不討喜的話用科舉給過濾掉了。
作為典型的南方文人,劉三吾推崇程朱理學,而反對孟子之中的許多“正論”,因此在刪減孟子一書的事情,他完成的極為用心。
在他的刪減修改下,孟子一書變得面目全非,而這也是他此生以為自己最大的成就。
不僅如此,在去年的時候,劉三吾又在朱允炆要求完善下大明律,并主動依據自己所喜歡的禮經進行大明律的修訂。
在南方士子看來,劉三吾修的這些書十分貼合他們治學理念,因此大為吹捧。
反倒是北方文人對于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諸多文章義憤填膺,對劉三吾多有攻擊。
這些攻擊,都被劉三吾所記下,而這次他作為主考,自然想要給北方人一些顏色看看。
當然,如果只是個人情感,那還不足以推動他去做這件事,不過伴隨著南方富戶被朱元璋強行遷至京師,這樣的怨氣開始形成危機感。
這樣的危機感,在入冬后紫禁城中傳出朱元璋身體不好的消息后,漸漸轉變為了謀劃和爆發。
“此次會試,老夫定當會以圣賢之典意命題,好考校天下士子對典籍理解,以此為朝廷篩選出真正的千里駒”
劉三吾的話說的很隱晦,但在座的都不是蠢蛋,結合劉三吾的經歷,眾人自然清楚他話中含義。
想到這里,眾人紛紛與劉三吾討論起了古今典籍,并暗中記下劉三吾的傾向。
明初科舉,雖然還沒有出現后世所熟知的八股文,但對于應試文內容格式已經有著嚴格要求,偏題那是萬萬不行的。
命題只是一個題目,真正想要答對,還得看自己所想所寫的,與主考心中答案是否一致。
通俗些來說,命題的答案很難被限定,想要登科,最好就是站在考官出題時的想法和角度來作答。
只有了解了劉三吾崇尚什么學派,皇帝喜歡什么理政方式,才能根據這些慢慢寫出討他們歡心的文章。
與劉三吾談古論今,談的不是古今,而是當下
他們高談闊論,卻不知所有的消息都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邊,只是當下的朱元璋,情況并不好
“額”
病痛的呻吟聲與藥味充斥著乾清宮中,躺在養心殿的拔步床,朱元璋臉有種病態的蠟黃。
他的身子比起入冬前消瘦了許多,這位昔日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此刻與普通的病人無二異。
“皇爺爺”
朱允炆的聲音響起,他跪在拔步床前,手里端著一碗湯藥,小心翼翼的喂食朱元璋。
朱元璋的意識因為病痛而模糊,面對遞過來的藥勺,他偏過頭去不想喝。
朱允炆好說歹說,他總算轉過頭來喝了一口。
間隙,錦衣衛指揮使宋忠走進了養心殿內,就這樣靜靜地等待傳喚。
只是當下的朱元璋,已經看不清他的面容了。
“來人是誰”
朱元璋的聲音虛弱,朱允炆聽后回頭一看,轉過頭來小聲回答道“是錦衣衛指揮使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