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駁著朱允炆的樂觀,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看了看朱允炆所寫的擢升文冊。
原本他十分滿意,但在看到某一部分的時候他卻皺眉將文冊放在桌,詢問朱允炆道“這王氏父子三人應當是此戰首功,為何只有王瑄擢升了一級”
“這”朱允炆心里一緊,連忙將自己早早準備的說辭說出“孫兒以為,若是這父子三人都按西平侯所言擢升,恐怕會讓王氏父子三人進一步控制滇西。”
“有何不妥”朱元璋不滿反問,這舉動讓朱允炆知道了他現在的心情。
“孫兒只是想,若是將其培養為豪強,日后恐怕會對朝廷治理云南西陲不便,況”
“好了”朱元璋打斷了朱允炆,他將文冊推到前面,用不可置疑的口吻說道
“你是儲君,若是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做不到,怎么能讓廟堂的百官服從”
“況且,你若是真的如此刻薄王氏父子三人,武官們知道后會怎么想”
他說完了自己想說的,最后用手指敲打了一下桌面“這份擢升文冊拿回去再改改,改好了再交給我。”
“王氏父子三人有功,其中王瑄功勞最大,擢升其為云南都司指揮僉事,其父王兆亦升為都指揮僉事,另外其兄王魁功勞不顯,但也有功勞可言,擢升其為永昌衛指揮使。”
“剩下的,你自己衡量,不要顯得朝廷太小氣。”
“另外,曹國公與西番茶馬互市得來了一萬余番馬,這些番馬若是好好牧養,數年后必然能選出不少軍馬,伱需派專人好好善待。”
朱元璋迅速轉變話題,不給朱允炆繼續說下去的機會。
對此,朱允炆只能作揖回禮。
瞧著他還有些不甘心的模樣,朱元璋不是很高興,他繼續敲著手指“遼東那邊已經要開春了,左軍都督府那邊,我已經招呼了增壽總制此次海運。”
“去年三都司各有動作,大寧糧草已然匱乏,此次海運糧食由山東、直隸出一百九十二萬石,分別運予大寧都司九十六萬石,遼東都司五十二萬石,再運吉林五十四萬石。”
朱元璋給出自己的安排,可朱允炆卻暗中皺眉,緩緩作揖詢問“爺爺,給吉林城運五十四萬石是否太多了”
“不多。”朱元璋有自己的安排,他與朱允炆解釋道“我去歲命高煦在今年開春后,在三萬衛與吉林衛之間選一地筑城,以便日后朝廷掌控關外。”
“此外,那兀良哈諸部雖然連續兩年遭受官軍驅趕,但畢竟還有胡廷作為支撐。”
“今歲開春后,我欲讓你四叔再度領兵北巡,高煦那里出兵方便,便讓他作為先鋒探路。”
“至于遼東都司,去歲將遼東四州許多戰兵裁撤為屯兵,開支已經下來了,你不用擔心。”
雖然年紀大了,可朱元璋在大戰略依舊沒有出錯。
讓朱高煦筑城,是為了更好的控制他。
繼續打擊兀良哈,是為了能讓遼東、吉林、大寧等地的屯兵能好好從事生產。
不出兵打擊他們,便只能等他們休養生息過后南下打草谷。
定期出兵削弱胡兵,這是朱元璋定下的大戰略。
如果不是眼下元廷西遁,他說不定還要讓朱棣領兵,再演一次捕魚兒海大捷。
“月糧與行糧給了五十四萬石,那棉花布匹與俸祿、豆料還要照舊撥發嗎”
朱允炆想詢問詳細些,但他的小心思躲不過朱元璋的雙眼。
對于他的問題,朱元璋抬手撫須,沉吟片刻后才再度作答“棉花布匹就按照軍戶數量配給,至于豆料不變,那小子有那么多田地,可以自己種豆料自給自足。”
朱元璋說完一切,抬手擺了擺“天色不早了,你早些回東宮,明日主持早朝。”
他示意朱允炆可以退下了,班值太監也將擢升文冊從桌拿起,交到了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見狀也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畢恭畢敬的從班值太監手中接過了那本擢升文冊,隨后回禮作揖,退出了乾清殿中。
待他離去,朱元璋也不滿的看向一旁。
在角落里,錦衣衛指揮使宋忠正站在那里,然而他沒等來朱元璋的差事,反而等來了質問。
“你是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