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惟先王之典,生有名歿有謚,所以彰其德表其行也,曩者封建諸子王爾,于晉為國藩屏,于茲有年邇者,因疾永逝,特遵古典賜謚曰恭。”
“嗚呼謚法者古今之公議,不可廢也,爾其有知服斯,寵命冊寶俱如秦王制度”
三月中旬,曾經一手包辦了藍玉案中所有在山西淮西勛貴的晉王朱棡,最終以一種急促的死法離開了人世。
當他的死訊傳到應天,朱元璋哭泣到昏闕,并輟朝三日。
在這三天時間里,他悲痛的處理完了朱棡死后的諸多事宜。
雖說朱棡殘暴,但比起朱樉來說,他還是好了那么一絲,尤其在朱標死后,他的性格更是收斂。
盡管這樣的收斂,是為了爭儲而做出的表象,但起碼這使得他的形象比朱樉好了許多。
正因如此,在謚號,即便是不喜歡朱棡的廟堂群臣,也沒有苛刻的給予他惡謚,而是給出了恭作為他的謚號。
作為謚號恭算不惡謚,但也算不好的謚,可以說是明褒實貶。
只是對于朱元璋來說,他并沒有反駁群臣給朱棡的謚號,反而認為這個謚號很貼合朱棡的一生。
在確立了謚號后,朱元璋又在山西駝山選地八百畝,以此來修建朱棡的陵墓。
在所有的事情結束后,朱棡的死訊也開始向大江南北傳去。
得知消息,不管是在廟堂的,還是在野的。
但凡有一絲政治嗅覺,他們都能猜到朱棡的死對誰最有利,同時對誰最無利。
若說受惠最大,那無疑是太孫朱允炆,畢竟朱棡爭儲的事情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但凡有入仕傾向的人,都了解朱棡爭儲的事情。
不過眾人也都知道,朱棡死了,那還對太孫朱允炆有威脅的,便只剩下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了。
一時間,所有人都作壁觀,想要看看這二王會對晉王薨逝的消息做出什么反應。
當身處開封的朱橚得知消息時,他立馬就派長子朱有燉前往了太原吊喪,同時向朱元璋疏,請求讓自己去主持三哥的喪禮,但被朱元璋駁回了。
可即便被駁回,朱橚也沒有做出其它出格的事情,而是整日在王府的屯田間,帶著十數名農學的儒生編撰救荒書冊。
他的舉動,讓許多人打消了對他的關注,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北平的朱棣身。
只是比較他們的關注,此刻的朱棣更關注的卻不是權力斗爭,而是
“老和尚,怎么樣了”
北平燕王府承運殿內,當朱棣神叨叨的詢問面前的姚廣孝時,坐在他一旁的姚廣孝也收起了為其診脈的手。
“殿下脈象強健,無氣血體虛的癥狀,不必擔心。”
姚廣孝與朱棣說出了自己診脈的答案,讓朱棣松了一口氣“還好還好”
當得知朱棡薨逝的消息時,朱棣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直到他再三確定朱棡真的死了之后,他才漸漸高興。
說到底,他和朱棡本來就不對付,朱棡為了向朱標和朱元璋索要權力,沒少對二人吹耳旁風,說自己圖謀不軌如何如何
想起這些事情,朱棣都恨不得狠揍朱棡一頓,自然不可能為他的死而難過。
高興了一會,他這才反應過來。
自家大兄和朱棡都是氣血體虛而死,那自己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