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樣一來,吉林城的人口數量在這個冬季突破到了九萬,每個月支出的口糧達到了三萬六千石。
算還沒有北的長春所一千軍戶,渤海軍的正規軍數量已經達到了一萬三,加眼下的八千預備役,每個月要支出一萬三千余貫錢,三萬石軍糧。
從洪武二十八年到如今,朱高煦沒想到,自己也成為了一個有民十五萬,擁軍兩萬一的存在。
只是這樣的勢力,背負在他肩頭的,是每個月軍民工匠近一萬六千貫錢,口糧九萬二千石的財政壓力。
人口和軍隊的增加,讓渤海的府庫只能撐到六月初,而這還只是平時。
一旦戰事爆發,自己該去何處尋覓糧食,這或許是自己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距離歷史自家父親起兵還有十四個月,按理來說自己應該等到那個時候,可吉林城的府庫已經支撐不到那個時候了。
毛皮生意因為老朱的遷移富戶政策而中斷,自己失去了最大的經濟來源,只能通過販賣部分羊群來堅持。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老朱會給自己運來二十幾萬石行糧和月糧,而自己只能靠它們撐到九月初的糧食收割。
雖說可以收割五十余萬石糧食,但這批糧食頂多只能讓自己撐到來年三月。
哪怕再販賣羊群,也頂多在付了軍餉后,撐到四月罷了。
自己在實力膨脹中迷失了自己,漸漸落入了老朱給自己布下的局中。
現在的自己似乎只有兩條路,要么就是提前靖難,然后再六月到九月這三個月的時間里擊敗遼東都司,奪取遼東軍屯糧和常平倉糧,以戰養戰。
要么,自己就只能暫時裁軍,減少百姓口糧,等到明年即將起兵時再募兵
前者起兵容易,可朱允炆還未削藩,湘王還未自焚,自己一旦起兵就失了大義。
沒了這份大義,自己就會從旁人惋惜的藩王,變成一個可憎的反王。
這條路走不通,那自己或許只剩下了裁軍這一種選擇。
朱高煦看著城外的近八千兵卒,他眼中糾結。
花費了他大半年練出來的八千兵馬,難道真的要就這樣裁撤嗎
朱高煦不舍,而不舍的原因在于他心里有一個辦法還未實施,因為他覺得未必能成。
不過事已至此,不管能不能成,他都得先跨出那一步才能知道。
他轉過身,往箭樓下走去。
“明日,便返回吉林城吧”
渤海紀事本末“洪武三十一年四月,撫北山女直,編男丁八千為軍”
明世宗實錄“洪武三十年冬,野人饑寒而投,獲女直男女數千余人,又恐四周野人進犯,編數百男丁為軍,備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