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殿下為何篤定那位即將離開”
姚廣孝的開門見山,比朱高煦的更加敞亮,朱高煦則是坦率道“我清楚那位的情況,太原那位離開后,他便已經心力交瘁了。”
“眼下,他恐怕忙于為我那大兄準備登臺事宜。”
“殿下又何故以為那位登臺過后會針對您與殿下”姚廣孝問出他的疑問,畢竟他不覺得朱允炆會放著好好的答案不寫,跑去另辟蹊徑。
“人壓抑太久,就會想要釋放。”朱高煦坦然道“如果不能得到釋放,那便會積勞成疾,這點不用我過多贅敘吧”
朱高煦把朱標的死說成積勞成疾,這雖然不太恰當,但也有一定道理,畢竟朱標確實是氣血體虛而猝死。
“古人云,父死,子三年不改父制”
姚廣孝先借用古人之言,又對朱高煦勸導“即便太孫登臨大位,也需要守舊制三年,殿下您何必急于一時”
“古人也說過一句話,那便是人走茶涼。”朱高煦直勾勾的看著姚廣孝的眼睛“若是蕭規曹隨是常態,那這個成語就不會那么出名了。”
“即便如此,殿下也不需要對燕王殿下那般。”姚廣孝眼看說服不了朱高煦,便開始用父子大義來壓他。
只可惜,他的這番言論,對朱高煦起不到作用。
“我如此,是為了保護父親,而非是圈禁。”
他開誠布公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盡管這想法在姚廣孝看來十分牽強,但朱高煦有自己的道理。
歷史朱允炆為什么沒有聽從齊泰的建議,第一時間拿下朱棣,而是選擇了河南的周王朱橚
說到底是因為當時的朱棣掌控著三都司二十余萬兵馬,并且北平之中大部分官員也與朱棣、徐達有舊,朱允炆怕逼反朱棣,因此選擇了朱橚。
拿下朱橚后,朱允炆也觀望了朱棣的反應,同時不斷加重對朱橚的處罰。
從一開始的押至南京,再到后來朱棣無動于衷,進一步廢朱橚與朱有燉為庶人,再往后流放云南
這一步步,都是在試探朱棣的底線。
在確定了朱棣不會反后,他才開始收回朱棣手的兵權。
在朱棣手中兵權收回后,朱允炆也不裝了,廟堂之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公然建議削藩的大臣。
到了這里,朱允炆也就不再裝了,一口氣宣布了諸多針對藩王的政策,同時削去對南京有危險的湘王、齊王、代王、岷王,加大對楚王、蜀王、寧王的監視。
如此一來,如果朱棣還心懷不軌,南京可以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通過運河與山西、遼東、大寧來擠壓燕府的生存范圍。
可以說,朱棣能撐過朱允炆削藩的第一波,是因為他手有兵權,而第二波,則是朱允炆為了針對他這個諸藩之長而走的第二步棋。
正因第二步走完了,朱允炆認為朱棣沒有什么造反的可能了,所以他才會讓張昺、謝貴二人對朱棣動手。
只是他沒想到,二人居然因為情報泄露而翻車,而朱棣在河北一帶的威望則是讓他輕松拿下北平。
這一過程中,朱棣手中的兵權是最好的護身符。
朱高煦控制朱棣,就是擔心出了什么岔子,導致朱棣提前松開兵權。
反正此刻大軍在漠東,只要兵權握好了,等老朱駕崩的消息傳來,時間也差不多五月下旬了。
不出意外,那個時候南京城就會出現許多關于削藩的言論。
屆時朱高煦把兵權還給朱棣,讓他帶著大軍慢慢返回北平,這一段時間朱允炆都不敢動他,只能去動早年與馮勝私下見面的朱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