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武英殿內,朱允炆的目光在關外地圖,現在目標是北邊的藩王,但面對這件事情,眾人都有些舉棋不定。
哪怕是歷史主張削燕藩的齊泰,此刻也有些躊躇,因為現在的燕藩已經不止朱棣一人,還得考慮到吉林的那位渤海王。
朱棣加朱高煦,僅護衛便有三萬五千人,已然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況且,朱棣在北平、遼東等三都司素有威望,舊部甚多,他自己眼下還節制著三都司二十幾萬兵馬,這兵權沒收回來,誰敢先從他下手。
“可先將三都司兵權收回,再調換與燕王有舊武官,將燕王與渤海王分別調回封地,如此一來,北平與遼東等三都司兵權可收回。”
齊泰開口建議,朱允炆聞言卻略皺眉頭“如此需要多久”
“長則一載,短則半年。”齊泰作揖回答,可黃子澄卻突然開口道“不如一邊剝離燕王兵權,一邊著手對有罪之宗室削藩”
“不可”齊泰振聲道“若是先削其它藩王,必然會引起燕王警惕,必須先削燕王”
“燕王有功無過,若是率先動手削燕王,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朝廷也將失去大義”黃子澄與齊泰爭論了起來。
他的話讓齊泰語塞,畢竟洪武諸子中,朱棣、朱權、朱椿、朱楨等人都可以說是賢明的代表。
如果真的要師出有名的削藩,完全有更多的選擇。
不提殘暴的秦王朱樉和車裂俘虜的晉王朱棡,單說其它藩王也個個不干凈。
周王朱橚射死本府儀衛司校尉,齊王朱榑殺死指揮千百戶校尉人等并全家,殺死計四百八十二名。
魯王朱檀打死淮安指揮使,代王朱桂私自動刑打死不交馬疋的馬戶,
還有錘殺捶殺衛卒三人及私下受哈密進馬的肅王朱楧,以及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的岷王朱楩。
朱元璋的二十六子中,違反過大明律且師出有名,并且還在世的還有五個,因此完全可以從這五人下手,從而占據大義。
大義這種東西,齊泰是不太相信的,畢竟他們是朝廷,他們本身就代表了大義。
只是面對黃子澄的話,他一時間不知道要如何說服對方。
過了片刻,他才緩緩開口道“先對弱藩下手,未免會喪失了底氣,使得一些藩王認為朝廷欺軟怕硬。”
“因此,不能先對弱藩下手”黃子澄居然認可了齊泰的話,但接下來他的話就讓齊泰血壓飆升了。
“陛下,應該先削周王”黃子澄對朱允炆作揖,同時解釋道“周王有違反律法的先例,朝廷削藩有大義作為名頭,況且周王也是得知大行皇帝崩殂后,率先將駐牧護衛調回封地的人,足以證明他居心叵測。”
“此外,周王與燕王又是同母兄弟,若是先對燕王下手,屆時燕王起兵謀逆,而周王在開封響應,屆時朝廷將面對三方夾擊。”
“荒謬”聽著黃子澄那不知兵的話,齊泰否決道
“周王之護衛雖然萬九之眾,但周王本人武略不盛,朝廷要提防的,應該是諸如燕、齊、湘、代、岷、肅、楚與渤海這樣的藩王。”
齊泰很清楚,朱元璋的兒子里面擅長行軍打仗的有誰,因此他將能帶著護衛起兵并能對朝廷造成威脅的人紛紛說了出來。
“湘王與楚王坐于長江中游,一旦有反意,不過數日便能直抵南京。”
“齊王緊鄰運河,若是他謀奪江北運河沿邊的水次倉,那朝廷再想對付北方諸藩就困難了。”
齊泰說的很清楚,只是他雖然務實,卻不善于辯論,因此黃子澄在聽到他的建議后,反而利用他的話說道
“按照如此說,那就更應該先削周、齊、湘、楚等能威脅到京城的四藩。”
“燕王有功有德,眼下又是諸藩之長,倘若將其激反,屆時他慫恿諸藩,致使諸藩皆反,豈不是要讓天下大亂”
“因此,臣以為當先著手削中原與湖廣諸藩,如此才能保證燕王孤立無援。”
“陛下不可”齊泰振聲開口。
面對二人的話,朱允炆都覺得有道理,因為朱高煦的緣故,他本意是想先削燕藩,把朱棣與朱高煦一起解決的。
但現在從黃子澄的話聽來,確實如果將朱棣與朱高煦激反,那很有可能會導致天下諸藩皆反。
到了那個時候,自己恐怕要忙的焦頭爛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