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再擴大以鈔抵稅,亦或者繼續削減江浙賦稅,那朝廷便是坐吃山空,不用十年便能將高皇帝所留下的錢糧消耗殆盡。”
郁新這話有些嚴重了,因此朱允炆臉色不太好看。
朱元璋崩殂前給朱允炆留下了軍屯籽糧六千余萬石,太倉及各地儲備倉、水次倉稅糧七千四百萬石,回收寶鈔一千二百七十六萬貫,金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兩,銀七十八萬九千余兩,錢八百一十二萬貫
所有金銀錢糧,大概是洪武年間的三年賦稅總和。
如果按照洪武年間的運轉方式,這批錢糧能繼續錢生錢、糧生糧。
可是眼下建文新政過后,朝廷雖然表面在解除冗員,但實際支出卻在變大,原因便是朱允炆蠲免了賦稅,還削減了江南賦稅。
以折色為錢來算,洪武年間各項收入約兩千六百萬貫,可如今朱允炆削減了江南賦稅,這收入就降低到了兩千二百余萬貫。
盡管有西南補貼,朝廷每年依舊少了一百多萬貫的財政收入。
加各種臨時性、固定支出,現在的大明朝每年基本只能盈余一二百萬貫,因此要是再繼續折騰下去,便只能繼續吃朱元璋留下的老底了。
郁新的話是為了朱允炆好,可朱允炆卻并不高興,他質問郁新“削減江南賦稅是為了百姓,爾何故阻攔”
“恕臣直言”郁新也脾氣頭了,他持著笏板振聲道“朝廷對百姓好壞,不應當以削減賦稅為榮,而是更應該嚴苛收取賦稅。”
“古人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想要對百姓好,可以將賦稅收來后,用于貧困百姓身,如此要勝過削減賦稅百倍。”
“臣在民間時,從未聽過有靠節省就能富裕的百姓,都是靠朝廷投入大筆錢糧而抓住機會翻身起家的百姓。”
“便拿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征收三千萬余石賦稅來說,朝廷從百姓身收取了如此賦稅,可高皇帝毫不吝嗇對百姓施以錢糧,同年便調用數百萬石來修建全國府州縣水利。”
“僅是洪武二十八年,全國府州縣便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河四千一百六十二處,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處使得地方千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產高出三成。”
“如此,才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平安致富的道路。”
“若是朝廷一味削減錢糧,到了入不敷出的時候,那地方百姓一旦遭遇了災情而朝廷拿不出錢糧來,這豈不是坐視百姓生死不管不顧”
“再說那寶鈔,高皇帝在世時便說過,不得動用回收寶鈔,而如今朝廷短短四個月便發出一百二十余萬貫回收寶鈔。”
“民間寶鈔價格還未降下來,是因為百姓們還沒反應過來。”
“若是繼續這樣下去,高皇帝好不容易恢復的寶鈔制便會土崩瓦解”
“好了”朱允炆沉聲打斷了郁新,臉色不太好看,但也沒有發作。
“削減江南賦稅一事暫時擱置。”他看向了暴昭與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隨后又開口道“郁尚書還有什么需要指點的嗎”
他的話冷嘲熱諷,郁新卻沒有退卻,繼續說出自己的看法。
“西南各地礦場人手不足,加朝廷又在云南獲取南甸、景罕等寨,理應徙民實邊。”
“臣以為,可從江浙、福建等地徙民三萬戶前往云南永昌、南甸,再徙一萬戶前往四川行都司編為軍戶駐守地方,提防大雪山的啰啰們下山劫掠。”
郁新一開口便要遷徙四萬戶百姓,也就是二十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