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均田當初就不該給他這個權力”
十月末、京城武英殿內,當朱允炆看到劉武三人送來的渤海情報,他當即便生氣的將奏疏拍在了桌上。
殿內,除了他之外還有黃子澄、李權二人。
“陛下勿要動怒,渤海王無非只是施舍給百姓一些小恩小惠罷了,如何比得上朝廷的大恩惠”
黃子澄侃侃而談“再而言之,渤海王對麾下兵卒軍餉開得如此高昂,又用糧食耕地收買人心,陛下認為這需要多少錢糧”
不等朱允炆開口,黃子澄繼續“恐怕不少。”
“因此,若是陛下要瓦解渤海王,只需要從錢糧著手便足夠。”
“先生的意思是”朱允炆緩緩開口“削減渤海錢糧”
“是分毫不發”黃子澄比朱允炆想的還要狠,并且他也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以渤海如此對待百姓,其錢糧必不豐厚。”
“加之渤海之地冬期漫長,每歲都需要朝廷在五月前運抵一批糧草才能渡過,那朝廷一旦停止調撥糧草,恐怕渤海十余萬君民便只能忍受饑餓,哪還有力氣來與朝廷作對”
“臣以為,當下只需要以劉武三人及其兵卒為內應,隨后等待明年開春,屆時可派兵馬以押送糧草的名義進入吉林城,隨后突襲渤海王府”
“屆時渤海無糧,即便渤海王心有反意,也難以反抗”
黃子澄信誓旦旦的模樣,讓朱允炆來了興致,但他還是很清楚削藩必須要結合兵事來處理,而二人對于兵事并不精通,因此他看向了一旁的李權“去召曹國公和齊先生。”
“是”李權應下,隨后派人去傳李景隆與齊泰前來。
約兩刻鐘的時間過去,在武樓與文華殿班值的李景隆和齊泰出現在了武英殿內。
不知是否是強行削周藩為庶人的緣故,李景隆比起兩個月前消瘦了幾分。
當著二人的面,朱允炆將剛才黃子澄的話精煉轉述給了李景隆與齊泰,想要知道他們的看法。
得知朱允炆要削朱高煦時,李景隆心里是反對的,因此他作揖道“陛下,渤海王身處關外,且又與朝廷關系緊密,屢立戰功,不僅是渤海百姓,便是大寧、遼東都司的兵卒也對其贊不絕口。”
“若是要削藩渤海,恐怕會讓邊兵寒心”
這是李景隆第一次參與到削藩的話題中,可他的態度卻讓朱允炆不是那么高興。
“若說寒心,那曹國公可以篤定日后的渤海王就不會起兵致使遼東生靈涂炭嗎”
“即便可以保證渤海王不會,可曹國公可以篤定渤海王的子孫后代不會嗎”
“削藩,亦是這個道理”
黃子澄振聲開口,并對李景隆勸導道“對于有功之賢王,朝廷自然有另一套辦法。”
“在京有不少王府,例如周王府便可收拾修理,換塊牌匾就能供渤海郡王入住。”
“當然,其歲俸豐厚,自然需要酌情削減,但想必渤海王也能理解朝廷的苦衷。”
畢竟是儒生,黃子澄嘴皮的功夫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李景隆自然也知道怎么駁斥他,可當他瞥見朱允炆的表情后,他便忍住了反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