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衛指揮使衙門內,朱高煦對孫鋮與眾人說出了自己日后所行政策。
作為一個后世人,他很清楚大明的稅收系統有多繁雜。
這稅收體制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包括大明的行政體制也一樣,那就是這兩套班子需要皇帝個人有極強的能力才能如臂指使。
但凡能力平庸的人當上了皇帝,那他需要面對老朱留下的這繁雜稅收體系,而這樣的人往往難以將其梳理清楚。
到了明代中后期,隨著文官不斷地增加稅收名目和各種稅收方式,這套體系更為繁雜,以至于到了萬歷后期,便是連朝廷的戶部尚書都梳理不清楚大明的財政。
萬歷初年的張居正與崇禎年間的畢自嚴都試圖梳理,可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朱高煦不認為自己可以創造一個完善的稅收體制,但他可以借鑒后世的稅收方式。
當然,具體的稅收系統如何制定,朱高煦準備打下京城后,用郁新、夏原吉、黃福這三人來重新設計,至于南下期間還是簡單些比較好。
五賦一聽上去很高,可對于軍戶們來說,他們原本耕種軍屯田就沒有回報,耕種余田也得交沉重的田賦,全靠軍戶的軍餉過日子。
因此,把軍屯田分發,隨后不管軍屯田與余田,一應按照五賦一來繳納的政策,更能讓軍戶們感覺到收獲成果的喜悅。
以前耕種幾十畝地,收獲全家只收獲軍餉與余田那十幾二十幾石糧食,如今均分了田地,全家除了軍餉的二十石糧食和八貫錢,還能收獲十幾石從田地里產出的糧食。
軍戶們的收入,從每年十幾二十幾石,飆漲到了三十余石,如果再算上從軍的八貫錢,那就是接近五十石的收入。
這筆收入,只需要他們每年繳納田地正賦的四五石糧食,恐怕沒有人會拒絕。
因此朱高煦說完這話,那劉昭也連忙起身作揖“末將替三萬衛百姓,謝殿下恩典”
“起來吧。”朱高煦笑看著他,然后看向了殿內其余十五衛指揮使們繼續道
“我們此次入關,不是為了奸淫擄掠和滿足自己的貪欲,而是要清君側,靖國難。”
“塔失你們八個指揮使雖然是女真人,但也是我大明臣民,此戰凡攻下一城,你八衛之中功勞最大的百戶可以搬入關內,每名弟兄授田三十畝。”
“謝殿下”塔失等人聽著朱高煦的話,紛紛起身作揖行禮,朱高煦也笑著抬手示意他們坐下。
“至于你們,以及渤海的漢兵弟兄們,我只能用錢糧來犒賞了。”
朱高煦說著,便示意孫鋮道“從府庫之中取錢,先發軍餉,剩余的指揮使發五十貫,千戶三十貫,百戶十五貫,總旗官十貫,小旗官與吏目各一貫,其余的均分。”
“是”聽到朱高煦的犒賞,孫鋮臉上也露出笑意。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他身為長史,與指揮使同級,也就是同樣得了五十貫錢。
雖然不多,但這是一個開頭,代表了日后朱高煦必須要這么繼續下去,而這朱高煦也清楚。
其實他這套法子,也就是當年朱元璋自立門戶后培養麾下歸屬感的法子。
法子老了,但很實用。
“都散去吧,三日后大軍開拔,除了劉昭所部駐守三萬衛,需要配合孫鋮丈量均分田地外,其余人都去準備開拔。”
“是”
伴隨著朱高煦話音落下,眾將紛紛散去。
很快,均分田地的消息便在三萬衛傳開,許多百姓不識字,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但經過孫鋮手下一千二百隨軍吏目的走訪,很快他們就清楚了情況。
孫鋮手下的吏目,都是朱高煦從吉林城十所書院中選出學子,他們的學識并不高,但他們好歹也在學校學習了三年,加上年紀都在十五歲以上,基本的算術和讀寫都沒有問題,充當吏目完全足夠。
吏目們對百姓們沒有說太多,只是說了會劃分田地,同時對比了曾經作為軍戶時的家庭收入情況,又對比均田之后的收入情況和賦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