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不是傻子,每年交四五石糧食換多拿十幾石糧食的好事,他們自然不會錯過。
翌日,在渤海三萬八千大軍開拔時,興高采烈的兩萬余三萬衛百姓就跟著吏目們出城開始丈量田畝。
田契的雕版在昨夜便已經雕刻好,伴隨著吏目測量田地,蓋下雕版,并用朱筆寫下田地情況、數量,用官印蓋下,一份份田契便到了三萬衛百姓手上。
拿著那堆田契,家家戶戶都激動的手舞足蹈,歡暢些的人開始拍手跳舞,好似跳大神般。
一些同樣激動的,便去抓著他的腰帶,跟著他踏歌行。
瞧著這一幕幕,三萬衛的百姓干勁十足,而朱高煦他們也一路南下。
渤海軍的行軍速度沒有拖慢,由于背靠三萬衛,那一萬五千余石糧食無須制作成為軍糧,直接放上了騾馬車上隨軍南下。
這一刻朱高煦算是體會到了游牧民族的快樂,一路南下一路去,只有越打越富裕的說法,沒有越打越窮的說法。
一百里道路在渤海軍的趕路下,開拔第二日的午后他們便抵達了鐵嶺北部。
從北往南,鐵嶺西邊倚靠遼河,城北倚靠柴河,可以說從北往南打的話,必須要面對柴河這天然工事。
十四世紀末的鐵嶺人口并不算多,不過只有五千多人,而軍屯田與余田相加也不過四萬余畝。
如今因為戰事,柴河以北的作物被吳高焚毀,渡口也被吳高摧毀。
他率領三萬六千余大軍在柴河以南駐守,背靠鐵嶺城。
當朱高煦率軍抵達柴河北岸,他當即便讓王義率軍扎營,自己帶著陳昶等人策馬來到柴河北岸,從懷里拿出了一個長筒狀的東西。
不止是他,陳昶等人也紛紛取出這東西,拉開之后開始打量柴河南岸。
單筒望遠鏡,這是朱高煦讓王元等人制作的物件,盡管吉林城沒有人力物力制造玻璃大棚,但制作望遠鏡還是比較容易的。
雖然看的不如后世清楚,但起碼能用。
在朱高煦的觀測下,吳高為鐵嶺設計的防守工事被他一覽眼底。
當鹿角木和河灘上的鐵蒺藜出現的時候,朱高煦就知道朱棣為什么頭痛吳高了。
“鐵蒺藜后是鹿角木,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還有陷馬坑,拒馬槍、護城壕、牛馬墻”
這些布置,朱高煦光說都要說半天,而吳高居然能在短短五天不到的時間將其全部弄出來,顯然這是做好了死守的打算。
渤海銳卒不善守,只擅攻,不過他們擅長的是平原、山地進攻,至于攻城并不在他們的字典里。
從吉林起家到現在,渤海軍就沒有遇到過攻城戰,因此他們面面相覷,不知道怎么打這一仗。
倒是朱高煦用望遠鏡測量了雙方位置與城墻位置,隨后才轉頭對人群之中的孟章交代“調神機三營的火炮與炮兵去東南邊的矮丘列陣”
“遵命”聽到自己率先動手,孟章激動作揖,策馬離去。
在他離去后,朱高煦也帶著一臉疑惑的指揮使們往西邊的那座不知名山丘走去,準備在那里炮擊吳高。
除了朱高煦與徐晟,眾人皆不知道朱高煦為什么要調孟章所部的神機三營。
只有朱高煦與徐晟、孟章知道,神機三營才是他們敢于南下的底氣。
“侯爺,叛軍動了。”
柴河南岸,在朱高煦觀察南軍的時候,吳高等人也在觀察他們。
那營壘建立、旌旗升起時,吳高與耿瓛便察覺到了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