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軍的營壘數量,有些超出他們的預估了。
在他們的估判中,渤海軍最多也就是兩萬人,這還是算上了三萬衛投敵的數額。
可眼下來看,這營盤的規模恐怕能夠容納四五萬之巨。
一時間,明軍從兵力優勢變成了兵力對等乃至兵力弱勢。
好在還有天時與地利,這讓吳高放心了許多。
“這柴河寬四十余丈,叛軍制作舟船便需要不少時日,加上我布置的這些東西,起碼能阻擋他們半個月。”
“火炮調來了嗎”吳高詢問耿瓛,耿瓛頷首“遼沈的火炮已經在路上,鐵嶺的五十門碗口銃和三十門大炮都已經拆下,放到了牛馬墻背后。”
“好”吳高有自信,他手中有火炮來護衛鐵嶺城,哪怕朱高煦攻破了前幾道工事,也需要面對護城河后牛馬墻的火炮,哪怕他無奈撤退,也能給予叛軍重大創傷。
吳高確實謹慎,還未交手便已經想著退路,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在乎的是有沒有重創對手。
這樣做法在政治上不討好,可在軍事上卻容易讓人頭疼。
時間一點點過去,當渤海軍營壘建立,三千神機營炮兵也牽著挽馬,將一輛輛炮車拉拽出了營壘。
伴隨著它們的出現,吳高與耿瓛臉色驟變。
“這是多少門火炮”
耿瓛詫異的看著那數百門火炮,心情沉到谷底。
“不下于二百門,興許有三百乃至更多,這下有些棘手了”
吳高看著火炮出現,他沒有時間去想朱高煦從哪里弄來的火炮,轉身下令“全軍撤回牛馬墻”
他一聲令下,同時策馬開始撤出河灘范圍。
此刻他腦中全是朱高煦從哪里弄來的那么多火炮,而且那火炮模樣似乎與洪武鐵炮、碗口炮不同,不知道威力如何。
“殿下,您您您從哪弄來的這么多火炮,為什么這些火炮長得那么狹窄”
陳昶、王義等不知道火炮存在的人驚掉了下巴,而不明火器威力的女真八衛指揮使則是好奇這東西為什么能讓眾人如此吃驚。
“從林子里撿來的。”朱高煦打趣一聲,然后吩咐起孟章“動手吧,先打一輪。”
“是”孟章頷首,隨后看向了麾下的三名千戶官。
那三人回禮,隨后開始吹哨。
在他們有節奏的哨聲中,三千炮兵打開了炮車的兩個彈藥箱,一個存放火藥,一個存放的卻是鐵球。
明初火炮還在以射石為主,花崗巖制作的石彈質地堅硬,加上便于開采,因此很受軍隊歡迎,這點不止是在大明,在世界各國都是一樣的。
不過朱高煦無奈的點在于,他沒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去打磨石彈,因此他只能選擇威力最大且最費錢的方式,用鐵球充當炮彈。
渤海野戰炮所用炮彈為五斤,三百門野戰炮排射一次所消耗的也就是一千五百斤鐵料。
按照眼下的鐵價計算,射擊一次,便是一百五十貫錢的開銷,如果加上火藥,那可以達到一百七十貫。
如果不是為了測試火炮威力,打擊南軍士氣,朱高煦可不舍得用它。
“定射裝填,目標鐵嶺,調度”
由于不是流水制作的火炮,加上這個時代也弄不出線膛炮和配套的炮彈,因此在滑膛炮時代下,炮兵只有通過不斷喂炮來掌握自己手中火炮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