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冊在他手中只是大致一看,他便在腦中構建出了如何規劃大寧自給自足的計劃。
首先肯定是要按照原先所規定的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人駐守大寧,這算下來,口數差不多是一萬五千人到七萬人左右。
這七萬人需要分布在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并將當地的二十一萬余畝耕地均分來自給自足。
算下來,差不多就是每人最少三畝耕地,產出的話大寧比遼東略高,能有每畝七斗實糧,也就是三畝合計產出實糧二石一斗。
這點糧食,頂多也就能維持當地的人不會被餓死,因此自己必須得要鼓勵他們開荒。
大寧的牲畜情況朱高煦也看過了,有四千余頭耕牛,六千余匹挽馬、騾子。
那六千余匹挽馬和騾子,眼下都被劉嵩帶往了廣寧的義州,屆時拿下劉嵩,可以將這近萬畜力按照戶口分給大寧百姓。
一頭耕牛一家人,只要不收取賦稅,并且還補貼些糧食,那都不用鼓勵,他們自己就會自發開荒。
“一萬五千兵馬”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盤算著,隨后坐直開始研墨書寫。
算下來,大寧的軍餉是三十萬石軍糧,十二萬貫軍餉,以及棉花、布匹、鹽等東西。
至于大寧百姓的開口,按照每人每日二斤來算,每年是三十四萬石。
二者合計,便是七十四萬石,算上大寧的產出,自己只需要補貼六十萬石就足夠,比起洪武年間二百四十萬石,負擔減輕了太多太多。
不過大寧這邊壓力是減輕了,可遼東那邊壓力就增加了。
從大寧出發前,朱高煦就與趙牧他們大致盤算過,吉林城能自給自足不假,可大寧人口遷移去遼東后,遼東就有人口六十八萬人。
這六十八萬人還只是大部分,遼西那邊還有不少于十二萬人,加起來也就是整個遼東人口八十萬。
這八十萬人每年需要消耗三百五十萬石,而當地只能解決七十萬石,自己還得給遼東找補二百八十萬石。
如果加上裁減后的大寧、遼東戰兵與渤海軍的軍糧與軍餉,除大寧一萬五千守軍外,朱高煦還得再維持七萬五千人的規模,額外的軍糧、軍餉便是一百五十萬石,與六十萬貫。
全部加在一起,渤海的支出就是九萬軍隊,軍糧一百八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再加上差不多一百萬百姓那四百八十萬石口糧,合計就是六百六十萬石,軍餉七十二萬貫。
這數額,差不多相當于洪武三十年大明軍屯、戶部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這盤子越大,我反倒越貧困了”
算好了帳,朱高煦反倒生出了一種想死的心。
他倒是充實了遼東人口,并且在這數量的遼東人口下,漢人恐怕能提前五百多年開發東北。
只是他恐怕還沒開始開發東北,這東北這財政擔子就要把他壓死了。
以現在他手上的錢糧,頂多能把這擔子挑到九月,他要是不另想辦法,那他就等著財政崩潰吧。
揉了揉腫脹的太陽穴,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了那沙盤上的北平。
“先從我爹那弄來一百萬石再說吧”
渤海紀事本末“萬久在邊,又守土為國之功,甲申,上率兵奄至,萬不愿與戰,遂降,俾領其眾”
明世宗實錄“甲申,上率兵至松亭,其關有官兵萬余,然萬素仰上位,遂開城縛身,率兵遂降。”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