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海軍朱成功
“制作水泥必須要戴好口罩,別以為是難為你們,這都是為了你們的身體好,不戴口罩很容易患病而死”
時間流轉,不過眨眼間便來到了九月末。
由亦失哈率領南下的許多工匠自吉林而來,由于他們人數有限,因此只能在資源最為豐富的沈陽、廣寧、遼陽三府分別建設工場。
朱高煦眼看南邊李景隆沒有動靜,便也趕在月末來到了沈陽城外。
九月末的沈陽城已經有些寒冷,但好在各處工場基本搭建起來,并步入正軌
“沈陽撫順、鐵嶺等地的銅礦和鐵礦,還有遼陽鞍山的鐵礦和銅礦、煤炭等地方都按照殿下您所說的方向大致找到了,開采難度與吉林的三場那邊差不多。”
“大寧遷徙來遼陽、沈陽、廣寧三府的六余萬百姓按照年紀和身體情況,分別劃分為了工、農、未成人。”
“加入各場的工人數量近二萬,農民三萬七千六百余人,十五歲未成人一萬二千四百余人。”
“這個時間,修建混凝土的平房是來不及了,因此只能搭建木屋。”
“預計修建的工場,分別為鐵礦場三十二處,銅礦場十七處,金礦場六處,還有水泥場二十五處,石灰石場三十五處,額外還有”
走在沈陽城外,朱高煦正在聽著闊別四個月未見面的亦失哈談論著全遼事宜。
東北想要在這個時代獲得重視,那就得另辟蹊徑,用手工業安穩住大量人口,然后再一點點開發東北荒地,讓它成為一個手工業和農業并存,直到大明不可缺的存在。
大寧的人口遷移速度快不起來,三十幾萬百姓如今雖然已經遷移走出了大寧,但大部分都還在遼西,只有不到九萬人遷移到了遼河以東。
趕在入冬前,朱高煦得為他們安排好賴以生存的活計,這樣才能讓府庫拿出去養活他們的糧食獲得回報,不至于把渤海給掏空。
“各地的耕地情況,府庫情況都計算好了嗎,我們的糧食還夠吃多久”
朱高煦站在沈陽城外的一塊空地上,看著已經被收割完的糧食,以及不斷在田間焚燒秸稈的百姓,口中詢問著亦失哈。
亦失哈對他的詢問早有準備,因此將情況娓娓道來。
“二十五衛三所,連帶關外四城,大寧二十二衛,一共的耕地情況是四百五十七萬三千九百二十七畝。”
“這其中有七十六萬畝田地是剛剛開墾出來的生田,來年才能耕種,因此收獲糧食的田地數額是三百八十一萬余畝,產出糧食二百七十一萬七千余石,等加工處理后,應該能得到一百八十五萬石左右的實糧。”
“另外府庫之中的糧食只有一十七萬六千余石,關外殿下不用擔心,渤海四城今年起碼能收獲一百零七萬余石的實糧,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往遼東運送十七萬石糧食。”
“這十七萬石糧食,奴婢已經讓人調往了長春、韓州、鐵嶺、蒲河等地,遼北糧食無憂。”
“至于遼東和遼南、遼西,燕王殿下那邊已經送來了一百五十萬石糧食,雖然送糧隊伍速度不快,但足夠趕在大雪紛飛前補給各府縣與大寧。”
“渤海招撫了些女真,但十八余萬軍民的糧食足夠吃到明年秋收,倒是遼東”
亦失哈頓了頓,朱高煦見狀示意他但說無妨,他便也艱難道
“遼東的耕地雖然比渤海多,可產出卻不高,各府縣的水利雖然是七八年前修建的,但當時遼東軍戶沒有現在多,因此能灌溉的耕地十分有限。”
“水利不行,糧食產出便不行,當地所種麥、粟,產出實糧不過七斗,與當初的吉林城畝產差不多。”
“不過奴婢已經派人去探查遼東各地水文情況,大概到臘月就能將消息送回。”
“算上時間,應該在來年三月開春前便能定下全遼修建水利的各項工事,解決遼東的水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