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逆去蔚州了”
涿州前往北平的官道上,諸將詫異的看著眼前傳來消息的塘騎,李景隆則是略皺眉頭,但沒有諸將那么驚訝。
“燕逆去了多少人,你又是如何來的”
李景隆詢問那塘騎,而他也喘著粗氣道
“回大將軍,燕逆去了五六萬人,人皆有馬”
“標下是燕逆特意放出來給大將軍傳信的,那燕逆往蔚州攻去了。”
“知道了,你退下去涿州等候吧。”李景隆頷首并示意他退下。
在他離去后,俞通淵與平安等人策馬上前。
老將雖老,但眼光依舊毒辣“大將軍,這燕逆分明是效仿前番攻長興侯之舉,試圖圍魏救趙。”
“是圍魏救趙,但如果不派兵去,就容易丟失大同。”李景隆判斷正確。
“蔚州城大而守軍寡,城外還有舊筑臺,面對燕逆數萬之眾,定然是守城不下。”
“眼下,蔚州城恐怕早已經投降,燕逆正在前往大同路上。”
“若是我們不去,圍魏救趙便成了大同失陷,僅憑屆時我軍便會丟失對燕逆西部的壓制。”
“傳令,十萬馬步官軍更變路線,從紫荊關入大同,軍中騎兵盡數歸越巂侯節制,配合徐凱部強攻北平城。”
“末將領命”俞通淵作揖,諸將也紛紛前往各軍,調整行軍路線。
這種貿然更改行軍路線的事情,一旦操作不好就容易發生騷亂,然而這種騷亂卻沒有在李景隆軍中出現。
十萬馬步官軍井然有序的將后軍改為前軍,將前軍改為后軍,調轉挽馬車向南邊的紫荊關趕去。
指揮十萬人對于李景隆而言,不過是家常便飯罷了,他每次大練兵少則五六萬,多則二十余萬。
哪怕就算是朱棣,當下唯一一次率領超過二十萬大軍出塞,也不過是洪武三十一年的備邊罷了。
十萬大軍在李景隆手中如馴化的獵犬,以每日行軍七十里的速度南下紫荊關,奔赴大同戰場。
他們開始南下,俞通淵則是與平安等人率領兩萬騎兵北上。
不出意外,他們會在明日正午越過蘆溝橋,眺望北平城。
與此同時,徐凱所率的兵團也會徐徐前進,在十八日左右抵達北平城外,開始強攻北平城。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留守北平的張玉將北平以南的所有城鎮百姓紛紛遷移進入北平城中。
原本只有十四五萬人口的北平城,一下子聚集了三十幾萬軍民。
張玉自持城中糧食充沛,根本不擔心北上的明軍,而是在加固城防。
盡管不知兵,但朱高熾也以世子身份在城墻馬道走動,激勵著守城兵卒。
只是在遇到一些兵卒時,朱高熾只覺得他們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奇怪。
“張將軍,那些兵卒怎么看我怪怪的”
馬道上,朱高熾離開了那一段充滿凝視的馬道后,便拉著張玉上箭樓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