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攤丁入畝還是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還是豁除賤籍、地主佃戶平等法律這些東西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
因為它們從本質上就是為了剝削百姓而達到充實國庫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為了充實國庫,而非改善民生。
攤丁入畝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地主與富農尚能維持,但擁有貧瘠的土地的貧農則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歸公是增加國庫財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負擔沒有減輕,反倒更加沉重了。
廢除賤籍,本質上就是為了向這群不用交稅的賤籍收稅。
至于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這項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實現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這項政策就連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區實行過一段時間,然后就悄無聲息的沒了。
對農民收稅,朱高煦還是那個看法,收稅要從土地收,但同時要根據地方的情況不同,設置不同的稅收門檻。
這點上,老朱對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畝產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畝產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說出來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想要把這套系統運轉好,必須要有足夠的基層稅收官員,因此興教育是能維持國家稅收系統運轉的前提。
在興教育的同時,還必須要牢牢掌控住這個教育系統,不然就會落得國子監的下場。
明初朱元璋、朱棣能靠國子監的貢生來隨意裁撤更替不作為官員,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就不行。
說到底就是國子監都被滲透成了篩子,加上他們的背景也大多是江南、湖廣一帶,他們自然不愿意為了朝廷去得罪自家家鄉的鄉紳富戶。
“頭大啊”
朱高煦一想到日后自己要治理一個國家,并且還要將這個國家治理好,腦中思緒就不斷涌出。
他如果要讓大明維持一個封建體制,那治理大明自然很容易。
可他不能,因為他清楚眼下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南洋、東南亞、東北亞、西域、青藏、漠南漠北、海外
大航海的時代已經要開啟了,大明既然有搶占先機的資格,那為什么要平白讓出去。
但凡江南三省三千萬人口能輸送出去一千萬,大明都能實現實控東北、西域加大半個南洋。
怎么運用六千萬人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進而實現歷史跨越,這才是朱高煦所想的治國理念。
“殿下”
朱高煦還在想日后怎么治國,帳外就傳來了塘騎的聲音。
徐晟起身走出帳外,不多時返回后對朱高煦作揖
“殿下,濟南方向朝我們放出步塘了,大概是李景隆的十萬南軍抵達德州了。”
“來了嗎”朱高煦將腦中治國的思緒收回,將所有思緒投入到了如何對付南軍這個問題上。
他的目光投向了帳內掛著的那副地圖,心中已經有了想法。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