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改了稱呼,朱棣聞言也頓下腳步,站在原地思索了片刻。
“就老二著急收兵權來看,他想要的恐怕是兵權。”
“兵權這東西重要,俺卻可以給他,不過給他之前還得與他交交底子。”
朱棣還是擔心朱高煦會對朱高熾不利,姚廣孝瞧他這模樣卻什么都沒說。
他雖然與朱高煦相交不深,可他能看出,朱高煦心高氣傲,根本不擔心有人威脅自己位置,更別提毫無兵權的朱高熾了。
只要朱棣別放權給朱高熾,而是一開始就擺出態度,那朱高煦還是不介意給朱高熾一場富貴的。
在他看來,朱棣只是關心則亂罷了。
等他真正南下抵達了京城,父子二人攤開事情來說,那自然就容易處理了。
姚廣孝這般想著,王義與張輔等人也前往了涿州,從中選出軍紀嚴苛的老燕府四千余騎兵,并叫上了一眾將領。
翌日,二十余萬南軍開始拔營解散,北邊的燕軍也緊隨而后開始解散。
一時間,兩岸歡呼聲不斷,所有人都在慶祝戰爭終于結束。
這場戰爭中他們失去了太多,有的失去了兄弟,有的失去了子侄,還有的則是失去了自己的袍澤朋友。
可不管如何,他們最終活了下來,并且總算可以平安回家了。
朱棣任命張玉為北平都指揮使,朱勇為山西指揮使,各自帶了兩萬燕府兵馬前往大同、開平等地防備蒙古人,而他自己則是寫了一封家書,隨后才帶著丘福等四千余騎兵南下。
靖難之役的范圍,由于朱高煦的出其不意,成功被控制在了德州以北,泰山以東這兩塊區域。
經過戰事,這兩塊區域的人口說是減半也不為過。
當然,前者是因為逃難,后者是因為遷移。
不過不管如何,這場戰事所造成的民生、經濟損失,依舊被朱高煦給控制住了,只要蠲免個年,當地便會有新的人口填充進來。
這還只是簡單的蠲免政策,可如果要說人口虹吸,這玩意朱高煦可太熟悉了。
后世的許多政策,他只要改的好,完全可以套用在這個時代。
趕在朱棣南下前,朱高煦利用郁新的影響力開始招撫各省,對于距離遠的就好生勸慰,對于距離近的他就調兵干涉了。
六千騎兵分成六隊分別出巡,很快就從浙江、江西二省收到了許多投效奏疏,并有向外蔓延的態勢。
云南、廣西、廣東對朱高煦的響應也很快,甚至比福建和湖廣、四川還快。
按照時間來推算,估計是朱高煦包圍京城的時候,他們就送出奏疏了。
這倒不是他們有多高瞻遠矚,而是這三個省基本都是朱高煦的人。
云南的傅氏三兄弟,王家父子三人
廣西的楊文、林粟,廣東的傅讓、張純
這三個省完全沒有和他對抗的必要,不早些投效,三司衙門的官員真有被殉國的可能。
興許是三省投效的事情太快,因此湖廣、四川也只能跟著投效,福建則是走海運送奏疏投效。
一時間,長江兩岸一京九省盡數投效,便是北方的山東眼看事情不對也急忙投效。
李景隆投降的消息傳開后,地方上的吳高、李堅、盛庸等人都紛紛更換門庭,淮北、河南、山西、北平等地也紛紛送來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