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明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加耗比例越來越大,淋尖踢斛的操作永不過時。
正統十二年的時候,吏部官員陳倫的奏疏就說過,洪武時,夏秋二稅都只需要交正耗,后來因為要運至北京,每石加耗二三斗,再后來就增加到六七斗以上了。
地方官府征收的時候又攤派索取各種費用,還全部按照淋尖踢斛的辦法征收,如果按照額定的正稅計算,實際征稅已經是額定的兩倍多了。
奏疏下戶部商議后,戶部建議規定各省的加耗比例,并重申只有正糧用尖斛,加耗糧要用平斛,但各地官府卻并沒有告知百姓,所以請求朝廷榜示百姓。
最后明英宗卻并沒有同意,說明他是清楚知道地方官府是如何加倍盤剝百姓的,但卻認可這種做法。
當時收糧的倉斗級役吏,一般用各衛精壯軍人,這差使很多還是出錢買來的,來辦差就是為了再賺一筆,而各府、州、縣官也通同糧里長作弊,竭盡可能地盤剝老百姓。
他們征了百姓二石糧,卻只給朝廷一石,到最后罵名卻由朝廷來背。
這種現象除了在洪武年間被整治,其余時間無不如秋后螞蚱,越蹦越高。
哪怕如今,朱允炆僅當了兩年皇帝,地方上的官員就已經開始吃的腦滿腸肥了
“還是得培養足夠多的基層官員,決不能繼續依靠胥吏和地方鄉紳了,另外幣制更替也得加快。”
看完了戶部的文冊,朱高煦揉了揉有些發脹的太陽穴。
他簡單算了算,以當下大明耕地約四億畝來算,即便每畝畝產只能達到一石,可只要能收上來十稅一,朝廷就可以從耕地之中獲得近四千萬石的糧食。
可是只要是糧食,就會有“淋尖踢斛”這種事情發生。
這種事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底層胥吏和官府貪官狼狽為奸,以公謀私所致。
這種事情不管怎么換人,還是會發生。
如果想要盡量避免,就應該從實物稅改變。
另外,戶部定下的攤派也有很大問題,各省的攤派朱高煦仔細看過,山西定的太高,浙江、江西定的太低。
但是加稅確實不可取,因為戶部分“上、中、下”三戶這個步驟有太多可人為干涉的情況了。
戶部這么分,是因為地方官府確實流官不夠,只能讓出一部分利益給地方胥吏,使用他們在地方權力來收稅的同時,也便宜便宜他們。
不過,朱高煦不打算便宜這群人,他打算花十幾年時間,一點點的耕耘地方稅收,并且一點點拔出胥吏系統。
大明六千萬百姓,只要能維持三十萬人的基層班子,實際上就能控制好大明。
這三十萬的班子,朱高煦已經湊出十分之一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繼續等待,然后加大力度。
只有有了足夠的基層官員,他才能保持一套長期看來廉潔有效的稅收體制。
單說朱元璋規定的這套體制,本質上沒有什么太大問題,除了攤派有些小問題外,最大的問題還是鄉紳胥吏插手太多,致使人越多的地方,稅收越難收取,越容易拖欠。
朱高煦不可能推翻自己的統治,但開啟民智不等于要推翻自己的統治。
他要把封建腐敗的鄉紳胥吏掃除,更換上屬于朝廷的官員。
用槍桿子加筆桿子,他就不信自己弄不過這群鄉紳胥吏。
想到這里,朱高煦打開一本空白的文冊,開始對如何將渤海教育體系范圍擴大做出詳細安排。
只要有了足夠多的人,他就可以不斷給官場輸送新鮮血液,到時候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識字懂算術的人遍地都是,他還怕官員抱團
想到這里,朱高煦便開始奮筆疾書。
也在他奮筆疾書的時候,北邊的朱棣歷經十余日的奔波,總算趕在五月前抵達了京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