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口會發展北直隸,可也會給北直隸帶來負擔。”
“江南每年給北方運送四百萬石漕糧,這些漕糧基本都供給了北平、大寧、遼東。”
“如果北京人口劇增而糧食增加不了太多,那北京就得靠江南吃飯。”
“所以,想要定都北京,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發東北的耕地。”
“東北在金宋時期都是糧倉,如今我在渤海開墾數年,也能做到自給自足,甚至能盈出部分運輸遼東。”
“若是能恢復到金宋時期的情況,可以將渤海糧食運往北平,那北平的糧食問題就能解決許多。”
朱高煦說完自己的看法,朱棣也恍然大悟“這就是你將青、登、萊三府近百萬百姓遷徙遼東的原因”
“沒錯”朱高煦頷首“遼東如今改設三司,又有渤海做前沖,完全可以大力發展民生和經濟。”
“遼東的情況,如果安定下來,且朝廷愿意投入,那完全可以在十年之內將耕地翻十倍。”
遼東的情況朱高煦了解,只要舍得下本錢,讓遷移過去的人口都能吃飽穿暖,配給足夠的牲畜,那他們每年都能開墾二百萬畝,十年開墾出兩千萬畝并不困難。
即便產量只有七八斗實糧,屆時也能在養活自己的同時,向北平輸送百萬石糧秣。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得承受得住每年數百萬石的投入。
“你這所需的太大了。”朱棣舉棋不定,可朱高煦卻開口道
“遼東情況,只有在春夏秋三季移民,才能修建起城池屋舍。”
“所以在小子看來,此次百萬百姓遷移,起碼要一年時間。”
“運河的水次倉,小子已經讓崔均他們將半數八百萬石運往糧食,中途可能有所損耗,但應該能運抵七百五十萬石。”
“遼東那邊,今年百萬遼民已經開荒十余萬畝,等到入冬前,起碼能讓遼東耕地突破三百五十萬畝。”
“屆時,每年能滿足二百萬石的支出,加上這次運往的糧食,大概能撐到后年開春前。”
“等到了后年,山東百萬移民都進入遼東安家后,當地的耕地應該會達到六百萬畝,能滿足四百萬石左右支出,朝廷只需要每年填補六百萬石,并且會逐年下降。”
“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五六年,然后遼東就能自給自足,再往后就能給大軍往漠東兀良哈城輸送糧食開墾荒田,或者輸送給京城。”
種地種出經驗后,朱高煦自然清楚多大投入能做多大事情。
給遼東每年投入六百萬石,十年后兩千萬畝是最基本。
他這副信誓旦旦的模樣,讓朱棣有些吃不準。
不過不等他反應過來,朱高煦就開口說道“我讓孟章寫了一本佞臣冊,在京搜捕了官員二千九百六十四人,京外正在搜捕三千四百二十七人。”
“這群人之中的罪首如何處置,便看父親你了。”
“不過,其余人要盡數株連,并將他們發往云南。”
朱高煦淡然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株連人數讓朱棣都心里一緊“六千多人株連起來,恐怕不下十萬人吧”
“大約二十萬人。”朱高煦回應,并開口說道“他們這群人若是流配云南,必然可以推進在云南的漢化,讓當地少民在數十年后成為漢人。”
朱高煦要株連的人可太多了,這二十萬人如果投入到云南,加上沐春、何福的繼續深耕,許多土司治下少民將會在改土歸流后被徹底漢化。
當然,即便加上這二十萬人,云南漢人數量也不過六十萬,想要同化云南及三宣六慰數百萬少民是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無所謂,日后還會有貪官,而他們的下場都將是西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