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今建文已經自焚,岳祖父倒不用繼續愚忠了。”
朱高煦走上前來,為郭英斟了一杯茶。
“過幾日太子妃就要南下了,想來岳祖父也不希望她為難”
朱高煦遞出茶杯,目光看著郭英,而這也是二人闊別多年的重逢。
不得不說,比起在兀良哈禿城時,朱高煦更讓人畏懼了。
郭英伸出手接過了茶杯,沉吟片刻后才道“反正我是老了,有什么事情你吩咐我這不孝的四子就好了。”
說罷,他將茶水一飲而盡,十分滾燙,可郭英卻喝了下去。
朱高煦瞧見,也知道他確實沒有心思繼續上朝為官,因此便開口道“近些日子,總有人在外面嚼舌根,說岳祖父不喜我父親。”
“只是我今日來一看,恐怕是傳錯了”
“對對對傳錯了”郭鏞聽連忙打圓場,郭英也沉著氣沒開口。
見狀,朱高煦也知道郭英多半說了這種話,不然不會被人捕風捉影的捉到。
不過現在自己來了,還有人捕風捉影的話,事情就沒那么好相與了。
“既然是傳錯了,那我便走了,至于四叔這邊,暫時在僉事的位置上做事吧。”
“岳祖父若是有時間,也請進宮中向我父親問問好,畢竟我父親也十分留戀當初在北平時,與岳祖父共事時光。”
朱高煦瞥了一眼郭鏞,郭鏞聞言欣喜若狂,慶幸自己的官職保住了。
倒是郭英,也沒有先前那番桀驁了,說到底他如果真的桀驁,也不至于一直活到現在,早就該在洪武年間遭到針對了。
轉身離去,朱高煦只是三言兩語,便治好了郭英的脾氣。
郭鏞一路笑臉送他出府,不多時送他上車,直至他馬車離去后,郭鏞還在侯府門口命人放了鞭炮,慶祝太子來了府上,認了親戚。
眼瞧著有朱高煦為郭府撐腰,那些捕風捉影的人,也只能按下了自己的心思。
這種試圖捕風捉影的人并不少,誰都想對新朝投獻忠心,而投忠心最好方式就是一拉一踩。
郁新、夏原吉、黃福、李景隆、吳高、俞通淵、平安、盛庸、徐凱、吳杰等一眾建文時期的文官武將沒少被彈劾,甚至連渤海都參與其中。
旁人渤海可以不追究,但是對于吳高和俞通淵、平安、劉真等人,渤海的兵卒可是怨念不小。
今日朱高煦除了要為郭英站隊,還要為這群人站隊。
因此,他的馬車漸行漸遠下,漸漸來到了五軍都督府的門口。
此刻的京城,主要以渤海的六千精騎和燕府的五千老精騎,還有從江北撤回的三萬上直為主。
凡朱高煦所到一處,當地衙門就會被跟在他身后的上百渤海精騎接管,五軍都督府也不例外。
今日,興許是五軍都督府開創以來,最為壓抑的一天。
中軍都督府中堂外的空地上,上百把椅子排列整齊,分為三班。
中堂門口,同樣擺放兩把椅子,不過其中一把已經有人坐下了,那就是前來湊熱鬧的朱棣。
亦或者說,朱棣是想來看看朱高煦怎么安排天下兵馬。
自功臣冊封結束后,大部分功臣只是有了爵位和官職,但實際上并無太多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