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今日在五軍都督府召集新老舊人,為的就是好好分配他們的去向,避免他們鬧出事情來。
“殿下千歲”
當唱禮聲響起,坐在椅子上與丘福、張武等人商議事情的朱棣也看向了門口。
果然,朱高煦風塵仆仆趕來,正在接受渤海將帥兵卒的唱禮。
丘福、張武及除了唱禮朱棣外沒有其它動靜的南軍等將領開始紛紛起身作揖,對朱高煦唱禮。
朱高煦簡單點頭打了個招呼后,便來到了朱棣身旁作揖行禮,隨后在朱棣頷首下入座。
待他入座,眾人也紛紛入座。
掃視眾人,朱高煦偏了一下頭看向朱棣“父親對北平和陜西、山西諸將有調動的想法嗎”
“北平朱勇、丘福、李彬,山西張玉、張輔、柳升,陜西劉榮、張信、張武,具體的我給你擬個條子,你暫時不要布置這三個地方就行。”
朱棣畢竟要照顧燕府派,朱高煦也對他的想法選擇尊重,不過對于燕府諸將,他只覺得朱勇、張玉和張輔不錯,年紀稍小些的李遠、孟瑛也可以,其它都是領兵數千上萬的程度,委以重任還是算了。
朱棣只保留對三個都司的意見,這讓朱高煦有了發揮的空間。
他的目光首先挪到了建文時期遺留的武將身上,其中以李景隆和吳高、俞通淵、平安等人為主。
“國朝初定,天下并不安泰。”
朱高煦一開口,諸將紛紛側耳傾聽,而他也對眾人安排道
“眼下,云南、四川行都司、廣西三地的啰啰、瑤苗叛亂不休,皆因土官慫恿。”
“因此,朝廷意欲改土歸流,將不服王化的土司改為流官,亦或者直接廢除。”
“今授曹國公李景隆為平羌大將軍,江陰侯吳高為前將軍,吳杰為副將,節制江北十二衛五萬兵馬及其家眷前往廣西改土歸流。”
李景隆吳高這群舊臣,朱高煦選擇將他們調往同為舊臣聚集地的云南隔壁廣西。
“青海番寇屢次入寇,調越巂侯俞通淵、都督平安、徐凱、俞靖率在京河州衛三千番騎駐守西寧。”
“調都督僉事盛庸、宋瑄、房寬三人分別率在北平河南留守兵三萬及其家眷遷徙甘州、肅州、涼州。”
朱高煦將建文舊臣基本都安置到了曾經的舊臣身邊,不過他也不怕這群人心懷不軌。
西北有宋晟、西南有傅氏三兄弟和王瑄父子三人,這場子還能壓住。
“臣領教”
李景隆等人聞言,紛紛起身,知道朱高煦是在保護他們。
朱高煦也很頭痛,雖然因為他的參與,南軍和燕軍的沖突沒有歷史上那么宏大,但恩怨還是有不少的。
為了照顧燕府諸將和渤海諸將,他只能將李景隆、盛庸這群人調往西北和西南了。
倒是在安置完他們后,朱高煦也將目光投向在場數量最多的渤海。
“授沈國公王義為大寧都指揮使,遼國公孟章為渤海都指揮使,都督楊文為遼東都指揮使。”
“授都督僉事傅讓為山東都指揮使,都督同知林粟為浙江都指揮使,長春侯徐晟為江西指揮使,肇州侯陳昶為湖廣指揮使,韓州侯”
朱高煦一連為渤海諸多已經授爵官員授予實權官職,從四川到湖廣、廣東、福建、浙江、江西、直隸到河南、山東、遼東、大寧、渤海
可以說,這群地方上的都指揮使和都指揮僉事、同知基本都被他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