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帝尚在時,我常為朝廷創收,而今花費不少,卻并非為了個人利害,而是為了朝廷。”
朱高煦對三人解釋了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同時也不忘安撫三人。
“呂宋、日本等地皆有金銀銅礦,以我看山點礦的觀察,拿下這些地方,朝廷起碼能獲利二百萬貫。”
“殿下”郁新聽到拿下二字就坐不住了,他作揖道“前元未嘗沒有征討日本,可結果卻十分慘淡。”
“我固然知道。”朱高煦笑著抬手,示意郁新別激動,同時解釋道
“日本的金銀銅礦,主要在鯨海的一座海島上,那座海島除了被他們拿來流放一些犯人外,此刻并無人發現上面的金銀銅礦,因此想要奪取十分容易。”
“另一處銅礦,在日本”
朱高煦說著,目光示意鄭和,鄭和也連忙將一幅朱高煦所繪畫的日本地圖掛起來。
這張丈三長寬的地圖,幾乎將大明和朝鮮、日本囊括進去,其中兩個地方被朱筆圈起來,一個是佐渡島,一個是石見地區。
“諸位請看,這個金銀島佐渡島幾乎無人,而我已經令人修建驛道,日后完全可以走鯨海衛海參崴前往金銀島。”
朱高煦用教條指著地圖上的各種地名,這些地名都被標注了出來,很容易看懂。
“此外,日本石見地區也有金銀礦,不過當地屬于日本國本土,我們必然無法上去開采金銀礦,因此我才籌建海軍,準備讓鄭和與海軍一同前往日本。”
“第一,可以展示天朝國力,威懾宵小。”
“第二,可以建立朝貢貿易,以少量金銀購買石見地區北邊的隱歧群島,在當地建立一個長久的商埠。”
“第三,可以駐扎少量軍隊,保障朝廷在鯨海和隱歧的利益。”
由于有地圖,因此朱高煦對日本的態度淺顯易懂,三名大臣聞言雖然并不支持,但也沒有之前那么反對了。
見三人態度轉變,朱高煦也讓鄭和掛上了南洋的地圖。
依舊出自朱高煦所繪,盡管精確不如后世,但大體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朱高煦將教條放到了廣州,然后指向呂宋“從廣州出發前往呂宋,然后在南洋進行第一次下西洋活動,朝廷的商品可以在這些地方換取許多珊瑚、香料和珍珠。”
“這些東西帶回后,起碼能給朝廷帶來數百萬貫的收入,僅此一項就可以解決東北和營造北京的問題,加上東洋貿易,黃河疏通也就不用擔心了。”
“同時,呂宋有大量的華僑,朝廷可以招撫華僑設立衙門,讓他們負責當地的礦產開采事宜,朝廷只需要訓練他們,兵器甲胄就足夠。”
“以當地的情況,我估計第一年貿易能帶回十數萬貫,后續只要找到金銀銅礦,每年起碼能有五六十萬貫的收入運至京城。”
朱高煦簡單說完了自己的底氣,可郁新三人卻聽得直皺眉。
不怪他們三人懷疑,實在是朱高煦的語氣太輕松了,就好像出去就是撿錢一樣。
他這邊二三百萬貫,那邊幾十萬貫,另一邊數百萬貫
這一串串的數目就好像一張張大餅,狠狠的落在了三人頭上。
“殿下”郁新沉吟片刻后緩緩作揖“非老臣不信任殿下,而是確實沒有這樣的先例。”
“自我開始便有。”朱高煦輕笑,他自然知道下西洋是有難度的,不過這難度對于大明來說都可以克服。
歷史上鄭和憑著五千料寶船和碗口銃、短兵、火門槍就能七下西洋,現在他手里有加農炮和火繩槍,如果連原來的七下西洋都達不到,那他干脆抹脖子算了。
“請問殿下,如此投入需要多少年”
郁新見朱高煦自信,只能無奈道“自五月以來,朝廷調糧遼東、籌備登基,犒賞臣工,已然花費千萬石。”
“太祖高皇帝所留府庫,僅剩三千二百四十余萬石,加之殿下您還要以鈔抵稅一載,陛下又蠲免天下賦稅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