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把火繩槍和野戰炮裝備全軍,那北方四十萬人就太多了。”
“確實。”徐晟、陳昶等人也附和了起來,這讓傅讓皺眉。
他還真的不知道渤海的火器威力發展到了什么程度,不過根據孟章等人的話,他還是做出了一個戰力上的估判。
“即便如此,北方也不能少于三十萬人,西南必須得保持二十萬人,內地可以酌情削減,但需要保持在十五萬左右。”
傅讓退了一步,只要求大明全軍保持六十五萬人。
這個數量已經不少,要知道盛唐全國七千萬人時,全國戰兵數量也不過五十七萬罷了。
大明的人口比盛唐少,兵馬卻比盛唐多,這已經是了不得的比例了。
要知道大明軍戶數量近二百萬,戰兵正常維持在百萬左右,不過這個質量很難說。
就靖難之役的諸軍反應來看,江南一帶的三十萬精銳除了上直的九萬人外,其余的戰力十分堪憂。
與其保持這么大規模卻不堪用的軍隊數量,朱高煦更愿意裁撤些,讓他們老實從事農業生產。
“直隸設兵六萬,北平、大寧、渤海、遼東、山西各置三萬,陜西及行都司置五萬,四川置五萬,云南置十萬,廣西置四萬。”
“其余內地諸省,各置一萬五,海軍目前暫置兩萬五千,全軍合計六十一萬。”
聽完了諸將的建議,朱高煦開口將天下戰兵數量規定在了六十一萬,不過他也補充道
“這個兵馬數量,是要一點點來,一點點裝備,一點點裁撤內地衛所而實現的。”
“就眼下而言,先從渤海、大寧、遼東、山東開始施行。”
“四省兵馬不得超過十萬五千,多出來的四萬五千好好篩選,把不合格的放回為農,但渤海的女真招募不要停下,招募的兵馬送至京城,充入上直。”
朱高煦說罷,坐在殿內的亦失哈也作揖道“按照遼東和渤海的情況,換裝這十萬五千人,最多一年就足夠,換裝天下六十一萬大軍,差不多六年。”
“殿下何不在內地置辦軍械局”鄭和聞言開口,不過朱高煦卻皺了皺眉。
他還準備用手工業和冶煉業把東北經濟和地位抬高,這個時候遷移軍械局進入內地,不是純屬找不自在嘛。
何況東北是他的基本盤,他也不怕東北出亂子。
“此事日后再說,當下以關外實力,足夠慢慢更換全軍裝備,全軍火器裝備率,要嚴格按照渤海舊制進行,火器裝備需要達到六成,剩余四成的長槍、騎射本事也不能丟掉。”
朱高煦說完這些,便繼續與眾人討論衛所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內地、江南等處衛所的屯田兼并,還有應對屯田不夠使用的情況。
對于這些衛所,朱高煦都不準備裁撤,而是準備在日后將他們遷徙往西南和北方。
如果衛所軍戶不愿意,那就恢復民籍,將衛所屯田均分給他們。
衛所需要保留,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就顯得侵占地方資源了,所以裁撤是必須的。
朱高煦為自己所作所為而高興,只是站在殿內的諸多武將卻覺得此刻的他有些陌生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