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可朱棣卻皺眉“福建人口并不多,遷徙當地會不會被抵制”
“不會。”朱高煦搖搖頭,他很清楚福建的情況,因此和朱棣解釋道
“福建因為閉塞,存在的家族與鄉紳富戶并不少,單論人口來說,福建人口四百萬,耕地卻只有一千二百余萬。”
“三畝地能否養一人,父親應該比兒臣了解,但從耕地和人口來說,福建已然十分危險。”
福建的土地問題在明清尤為嚴重,由于地方閉塞,因此朝廷往往不重視這里。
可是實際從永樂后期,這里的階級矛盾便十分明顯,宣德年間朱瞻基的坐視不理,更是讓福建矛盾加重。
到了正統年間,朱祁鎮的目光還停留在西南的時候,福建礦工發生起義,原本只是幾千礦工不堪礦課壓榨的起義,卻因為土地矛盾而迅速發展為十數萬人。
朱祁鎮派陳懋出兵鎮壓不久,北邊瓦剌叩關,然后朱祁鎮就陷入了三線作戰的局面。
再往后便不用多說,朱祁鎮堅持三線作戰,結果被抓到了漠北當留學生。
總之福建礦工起義的問題,本質也是利益和資源分配問題。
福建的礦課負擔確實重,但普通百姓的負擔也不輕。
三畝地即便產出六石糧食,上交官府后便只能緊巴巴的過日子,一旦家中人口增多,都不用幾代人,只需要再多一代人,那就會遭遇吃不起飯的情況。
閩浙兩地百姓從永樂后期開始,就一直面對這種局面,經過正統年間鎮壓后矛盾被緩解,可到了明代中后期,討生活的百姓只能走私去南洋生活,因此嘉靖年間的走私商人和倭寇也主要以福建、浙江為主。
朱高煦可以篤定,只要他開出足夠豐厚的遷徙條件,那別說遷徙廣東,就是直接遷徙福建百姓去安南,他們也敢舉族搬遷。
“反正安南的事情,俺今日開始就交給你了,俺不再插手,但是北邊的事情都得俺過目再拍板。”
朱棣對朱高煦處理政務還是比較放心的,只要他步子不邁太大,那基本就不會有什么問題。
他現在想的,是在平定安南后,如何出兵收下漠東。
“兒臣領命。”朱高煦應下,不過還是補充道“漠東收復后,可以慢慢增設衛所”
“行了”朱棣打斷,話語中透露著埋怨
“俺要打你不讓,現在還沒打你就想著后面的事情,你先把安南的事情弄好再說吧。”
說罷,朱棣拿起了一份奏疏,靠在龍椅上,用奏疏擋住了與朱高煦對視的目光。
“呵呵,既然如此,那兒臣告退”
見朱棣這副模樣,朱高煦便輕笑著作揖回禮,隨后笑聲爽朗的離開了武英殿。
倒是在他走后,朱棣放下奏疏抓了抓胡子“安南”
他呢喃著安南,緊接著嘖嘖幾聲“跟老二一比,俺都覺得俺太圣賢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