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這群老臣還能打,必須得讓他們帶出一批新的青壯派將領才行。
“五年后。”
朱高煦抬頭看向了朱棣,說出了大概的時間,朱棣也只是一聽便知道朱高煦打著什么想法“你準備讓這批國防大學的學子加入西南改土歸流的戰場”
“是”朱高煦沒有遮遮掩掩,畢竟面對朱棣也沒有必要遮掩,現在許多人想看他們父子笑話,但他們父子偏不讓這群人心愿得逞
“若是黔國公、曹國公他們能帶出一批青壯派將領,那大明還能再興旺四十年。”
“四十年太短,俺們倆人加在一起就足夠了。”朱棣抓著大胡子,朱高煦聽后卻有些汗顏。
好在在朱棣看來,他和自己似乎都能活到六十以上。
朱棣能不能活到六十以上朱高煦不懷疑,可他自己能不能活到六十,他就有些忐忑了。
“我不會死在老頭前面吧”
一想到自己為朱棣分擔了那么多工作,也不像朱高熾一樣經常和朱棣對著干,朱高煦不免懷疑老頭這輩子會活得更長。
只是他還沒仔細想,便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從殿外響起。
父子二人同時看向殿門,不多時便見一名武官出現在了殿門,氣喘吁吁的同時不忘作揖
“臣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吳忠有急報請奏陛下”
“進來啟奏”朱棣聽到是右軍都督府便升出了不好預感,示意讓吳忠進殿匯報。
吳忠聞言也躬身回禮,隨后走入武英殿內將急報遞出,一直站在角落沒有開口的王彥上前接過急報,不假思索的送到了朱棣面前。
在朱棣打開急報的同時,吳忠這才開口道“平臺羅苗普亮叛亂,瓊州府崖州遭遇倭寇入侵并擊退。”
改土歸流的話題還沒結束,便爆發了羅苗叛亂的事情,這讓朱高煦與朱棣面面相覷。
不過在看完急報后,朱棣倒是沒有著急,而是開口說道“既然曹國公已經領兵征討羅苗,那右軍都督府只要關注戰事便是,至于崖州出現倭寇的事情也不用擔心,讓兩廣及福建沿海備倭衛所戒備,待來年鄭和下南洋再清剿。”
“臣領諭”吳忠應下,隨后便在朱棣的示意下離開了武英殿。
待他離開后,朱棣便看向朱高煦“下南洋的船隊準備的如何了”
見朱棣詢問這件事,朱高煦也在呼吸間思慮后給出答案
“原定寶船四十艘,三千料戰船一百艘,馬船一百艘,如今看來恐怕需要增加了。”
“再調五十萬貫,同時再募兵海軍一萬五千人,再興三千料戰船五十艘,五千料寶船十艘,馬船一百艘。”
“如此一來,海軍七衛三萬五千人的編制便滿額了。”
朱高煦說罷,同時也給出了日后大明海軍的具體實力情況。
算上留在鯨海的寶船、戰船和馬船,大明海軍合計三萬五千人,寶船六十艘,戰船一百七十艘,馬船二百四十艘,合計四百八十艘作戰后勤船只。
這個規模,比前世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大了一倍,但卻也是應該的。
畢竟鄭和下西洋的艦隊只在各地官廠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守軍和船只,但朱高煦要在鯨海、東洋和南洋、西洋分別布置七個常駐海軍衛所來保障大明的海外利益。
“這事情你看著辦吧。”
朱棣聞言起身,看樣子是不準備與朱高煦繼續聊其它的了,畢竟二人政務都很忙。
他們父子可沒有老朱那種精力,更何況現在大明的工作量比老朱那個時候提升了不少,就算老朱復活都得每天干滿九個時辰,更別提他們父子二人了。
哪怕是均分,每個人也得干四個半時辰,所以除了部分奏疏比較少的日子外,他們的個人時間還是很少的。
朱棣雖然總往大教場和國防大學跑,但路途中還是得理政。
那重復的生活讓他覺得枯燥,可他一想到自己的上位經過,便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下去,以此證明自己比朱允炆要好上千萬倍。
“兒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