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道路和你所說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準備動用徭役還是發放工錢”
“還有,這混凝土產出如此之高,你動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費多少”
朱棣記得朱高煦說過,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故而詢問他。
“發放工錢,朝廷從海外獲取了那么多銅錢,始終得花出去,讓錢流轉起來才行。”
“至于水泥場的用工數量是二萬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價十文,現結現走。”
“修建官道與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價,也以每日十文來作價。”
說到這里,朱高煦開始與朱棣詳細說起了經濟類的問題。
徭役可以節省錢糧不假,但也耽誤農時和百姓開荒時間。
眼下朝廷每年從海外與西南賺取數百萬貫金銀銅錢,單銅錢就不下二百萬貫。
這二百萬貫銅錢對于大明來說就是超發貨幣,絕對不能在單一地區將這二百萬貫用光,這樣會導致地方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這筆錢必須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證物價穩定的同時,對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
農民手里有錢了,自然就會去消費,也拉動了地方的經濟,地方的官府只要稅收沒出現問題,也可以通過商稅回收一部分。
相較于蠲免,朱高煦更傾向于以工致富。
這些東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說了兩個時辰,直到他們已經在百余名騎兵的護衛下離開了國防大學,他都還沒和朱棣說清楚。
“這些話,你也與郁新他們說了”
朱棣總覺得這些東西似曾相識,但聽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點了點頭“郁新、夏原吉他們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與他們說這些事情。”
“好”朱棣頷首,那表情和動作讓朱高煦還以為他已經理解了自己說的,然而朱棣卻開口道
“這些東西日后不用與俺說,俺聽著頭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錢糧,別讓營造北京和北征、疏通運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還有,俺覺得那古今典籍館確實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這樣的人去把里面的書都讀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強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館內有用的書籍都抄寫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裝下百家之言的類書。”
朱棣突然說要修書,朱高煦一聽便知道了這書恐怕就是永樂大典,不過他并沒有同意。
“修書是好事,但必須要讓書籍傳播開來才行。”
“父親您就算現在讓人修書,以當下的人力物力也頂多編撰出一類書,可若是稍等幾年,等遼東那邊的學子畢業,您則是可以在編撰之后進行拓印,不至于日后失傳。”
朱高煦說罷看了一眼窗外,這才發現他們沒有返回內城,而是向著南邊走去。
瞧著馬車的動向,車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皺眉“我們這是去哪”
“去大教場,俺著實有些想老三了。”朱棣還在回味朱高煦的話,聽他這么說便回答了起來,并很快拉回話題。
“你說的有幾分意思,若是修書卻傳不下去,那確實無法彰顯俺的功績。”
“這樣吧,等遼東的學子畢業,你選人來幫俺編撰這本書。”
“是”朱高煦點頭應下,畢竟他也想借著編撰永樂大典的機會,往里面塞入一些“自古以來”的書籍。
一想到這里,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這寒冬臘月還在田間干活的百姓。
“還是得提高生產力”
望著那群農民,朱高煦腦中閃過了蒸汽機、內燃機等各種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東西,只是他雖然知道這些是什么,上學時也學過,但終歸在常年工作中忘記了。
他只記得蒸汽機的原理就是通過燃燒燃料產生熱能,將水加熱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脹力推動活塞或轉動軸,從而實現能量轉化。
只是原理和具體步驟完全是兩碼事情,他記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