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點什么,興許能用在科舉上。”
朱棣聽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當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沒有壓低聲音,因為這件事情明年就會曝光,到時候只要廟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這方面的意思,那他們肯定不難猜到。
武舉與國防大學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顛倒,畢竟普通百姓沒有參加武舉的本錢。
不過眼下大明的軍事資源不算多,不可能對民間投入太多,只能維持當下的條件。
等以后基礎軍事資源上去了,國防大學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這個體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會涌出不少有天賦的將領。
想到這里,朱棣看向了徐輝祖他們“四個月以來,可有表現顯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錯”徐輝祖回答,這熟悉的名字也讓朱棣高興“是他啊,前幾日王真找我說過他,準備等他畢業后讓他襲爵。”
“能得到你的夸贊,看樣子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著,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卻十分汗顏。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戰死交趾,而后畏怯棄地的那個將領么,盡管他命長活到了景泰年間,期間還參與了北京保衛戰,立下了戰功,但這樣的人放在大明開國將領之中,能力或許還不如徐達手下的一個淮西指揮使。
這樣的人都能被單獨提出來夸贊,這讓朱高煦不敢想象這群武官子弟到底廢材到了何種程度。
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朱高煦只能慶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壯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們就好好培養,不過最后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朱棣吩咐了一句,隨后便轉身下了校臺。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開始在孟善、陳亨、張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國防大學游走。
國防大學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現代建筑,以熟鐵、混凝土澆筑而成,三所學院各有教學樓十棟,每棟占地二畝,高四層,有教室四十八間。
乘上大輅,而來仰望那一棟棟教學樓,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這水泥是好東西,只可惜產量不高,不然可以讓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見朱棣這么說,朱高煦也匯報道“孫鋮在遼東置辦水泥場七十二處,兒臣也讓亦失哈在各省置辦水泥場各一處,南北直隸各十處。”
“如今這一百零三處水泥場早已開始運營,年產八萬六千余噸。”
“噸”朱棣對這新出的詞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釋道“一噸為一千斤。”
“嗯,這么多水泥,你準備用往何處”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還有水渠、河道、堤壩都需要它。”
“兒臣算過了,官道修三丈寬,厚三寸的話,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雖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場還會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出現,只需要百年的時間,就能修建起串聯各府縣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訴說著自己的暢想,可朱棣卻皺眉“朝廷需要官道,這混凝土官道走起來也舒服,不過朝廷只需要幾條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夠。”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陽抵達全寧,自全寧抵達北京,北京至揚州”
朱棣似乎是覬覦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詢問,可私底下已經在腦中構筑了一條龐大的交通網。
他的想法就是能讓軍隊以最快速度開拔進入各省,對于混凝土道路的用處,與秦馳道的觀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須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聯各府、各縣才能更好統治地方。”
“更何況,官道也能給商賈和百姓使用,可以促進各地商品往來,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說著,盡管他用來修路的混凝土強度連后世的c15都差著級別,可問題這個時代的大明朝也沒有負重幾十噸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
就大明最為常見的十六輪馬車來說,這樣六匹馬才能拉動的長排馬貨車也不過五六千斤罷了,折算后世的噸位,連四噸都沒有。
以后世標準來看,這批混凝土官道連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連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