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歲朝廷營造北京、補貼遼東、疏通河道、修建黃河上游束水閘及吳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萬貫,糧九百萬石”
“算上積存的府庫倉糧,可調用錢七百二十三萬貫,糧三千七百二十萬石。”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說了個大概,不過由于去年沒有蠲免天下過半,賦稅正常,因此去年積存錢糧各二百余萬。
算上老朱的積存,大明朝的底子還很厚。
這筆錢糧就算丟到明末,那都足夠崇禎十七年的崇禎支付完天下積欠軍餉、俸祿,可見朱元璋積存之厚。
“去歲,為過去四載唯一積存,臣為陛下賀”
“為陛下賀”
郁新說罷,群臣紛紛躬身唱禮,朱棣也自滿了起來。
“可還有事物啟奏”
朱棣想要結束早朝,畢竟今日的大朝會只是他和朱高煦為戶部與六軍都督府新計算方式站臺罷了,如今戲唱完了,也該散場了。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起奏”
李至剛站了出來,不過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廟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準奏。”朱棣略皺眉頭,隨后便見李至剛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經四載未辦科舉,如今為第五載。”
“臣請陛下定下明歲科舉,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剛說罷,朱棣也皺了皺眉,因為他昨日才與朱高煦討論過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說過,今日群臣一定會請朝廷舉辦科舉,如今看來他預料不錯。
至于科舉一事,他與朱高煦仔細商量過后也覺得應該辦,不過需要開始有些變化了。
“科舉理應舉辦,但明年舉辦過于急迫,朕定永樂四年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員提早兩年開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師姚廣孝為主考,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為副考。”
“此前科舉的鄉試成績作數,不過今年的院試和鄉試、會試考卷由東宮出卷。”
朱棣將科舉時間挪到了永樂四年,這讓廟堂之上的群臣皺眉,可還能接受,畢竟承認了建文年間科舉院試和鄉試的成績。
不過將下次科舉的考卷交給東宮出卷,這就讓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雖博學,可對經史典籍熟知多少卻無人了解,臣請問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與過往科舉考卷類似”
李至剛作揖詢問,也問到了群臣所關心的問題。
誰都知道遼東的五年官學教育是學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時候把那些東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學子必然會吃虧。
想到這里,眾人紛紛隱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直接開口道“類似,不過也有細微調整。”
說罷,他不等群臣開口詢問,便主動開口說道
“自甲申科起,全國分為南北中三卷,定進士額為三百。”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