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卷范圍為渤海、遼東、大寧、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陜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
“南卷范圍為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取士一百五十人。”
“中卷范圍為四川、廣西、云南三省,取士三十人。”
南北分卷,這個是朱高煦為數不多認同好大哥頒布的有用政策,并且影響了大明及后世六百多年。
南北分卷毫無疑問是防止國家分裂的政策,畢竟眼下經濟重心已經徹底南移,大明又是自南方起兵,因此江南受到元末戰亂的影響最小,其次是北方,最后是漢化不算深入的廣西及西南。
論經濟,毫無疑問也是這個排名,因此經濟落后的地方必然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就肯定考不過教育先進的江南一帶。
這樣的經濟、教育局面下,如果“統一考試”那么絕大多數進士名額都會被南方籍貫占據,長此以往北方以及部分南方省份必然離心離德。
明初洪武四年的科舉舉辦過后突然暫停科舉的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發現了北方和西南及江南的差距太大,所以在暫停科舉的十三年時間里,朱元璋一直忙于對北方和西南的官學建設,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重開科舉。
此后四次科舉中,北方占據進士席位常年保持在三成,西南偶爾一成,其余也就被江南和中南地區壟斷。
南北中三卷,是朱高煦結合了歷史上大明最終完善的政策。
在這種南中北分卷下,并不會造成三地士子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情況。
畢竟明朝的科舉是各省組織鄉試考出舉人來,然后朝廷組織會試考出進士來。
南中北卷的名額分配是固定的,但是三卷各省可沒有固定的名額分配,因此很難形成三地黨爭的局面。
哪怕到了萬歷、天啟年間黨爭最為嚴重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北方和西南什么事情,而是南卷諸省的爭斗,也因此形成了明末特有的籍貫派系爭斗。
南直隸由于被拆分為十八個直隸的州、府,因此也需要內部競爭,所以無法形成如淮西、江東一樣的黨派。
整個晚明里,南卷籍貫的官員形成了以蘇州為首的江東昆黨,宣州為首的宣黨,浙江的浙黨和湖廣的楚黨。
相較于他們,山東的齊黨和陜西、山西的秦黨并不算什么有實力的黨派。
不過這種局面與朱高煦無關,眼下的他只要能確定南北中三卷制度就行,至于其他的齊楚浙宣昆等諸黨如果冒頭,那反倒是利于皇帝平衡廟堂,不至于一家獨大。
“一百五十席位”
奉天殿內,群臣默不作聲,作為大學士的解縉則是在分析利弊。
他與楊士奇隱晦的對視一眼,顯然他們對于南卷一百五十席不是很滿意。
江南一京二省的人口占據天下近半,可卻還要與湖廣、廣東、福建來爭奪一百五十個進士名額,這無疑是對他們的限制。
相比較之下,北方和西南雖然加起來才有一百五,可他們的人口加起來都不如南直隸和江西二省多。
顯然,朱高煦此舉是明顯的偏向北方和西南。
“殿下,分卷是好事,可南卷進士額是否太少了些”
解縉站出來作揖道“南卷一京五省人口四千萬,而北卷和中卷二千六百余萬,如此均分容易遭到詬病。”
“殿下,臣附議”楊士奇等人先后站出來,不止是他們,甚至連李至剛他們都紛紛作揖唱禮。
面對此情此景,朱高煦倒是沒有慌亂,他原本就沒覺得僅憑自己三言兩語,就能從南卷諸省手里奪走一成名額,因此見此情景,他主動開口“那你們以為如何”
“臣以為,理當南卷一百八十位,北卷九十位,中卷三十位。”
“臣附議,亦或者增加名額給南卷,或者將廣東、湖廣撥給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