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
朱高煦一開口,群臣便爭先恐后的開口要求對南卷增加名額。
他們之所以沒有反對三卷分考,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朱高煦的底線,不然沒有必要提出三卷分考這種政策。
換而言之,政策必須執行,但內容可以商量。
這里的內容,就是各省分配名額,以及各省歸屬哪一卷的范疇。
為此他們提出了三種想法,不過不管怎么提,始終是南卷占總名額六成,北卷三成,中卷一成。
這種占比與洪武年間科舉結果差不多,除了動了手腳的洪武三十年那場科舉外,其余都是這個占比。
維持這個占比,南卷各省的利益才不會受損。
“陛下覺得如何”
朱高煦見群臣的底線已經露出來,便轉身向朱棣作揖,并演戲道“兒臣覺得還是維持原策比較好。”
“這個”朱棣沉吟一聲,群臣紛紛看著他們,盡管知道他們是在演戲,卻還是不得不配合。
“南卷人口確實太多,不如定進士額為三百二十位,北卷和中卷不變,南卷一百七十位如何”
朱棣一開口,便讓雙方各退一步,南卷占比五成五,其余北卷和中卷四成五。
“陛下,臣覺得可以提升至三百五十位,南卷占二百位,北卷與中卷不變。”
解縉作揖開口,顯然他們的底線就是六成。
見狀,朱棣也與朱高煦交換了眼神,隨后才緩緩開口道“既然這樣,那就定科舉三百五十位,南卷二百位,北卷一百二十位,中卷三十位。”
“陛下圣明”
群臣唱禮,朱高煦見狀也眼神示意了鴻臚寺卿。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鴻臚寺卿一聲唱禮,可廟堂之上群臣無動于衷。
“散朝”
最終,伴隨著鴻臚寺卿的唱禮聲,永樂二年的第一場朝會宣告結束。
朱棣與朱高煦率先離開了奉天殿,在后殿更換冕服為常服后,父子二人沒有休息的時間,各自乘坐步輿便前往了武英殿。
道路上,朱棣示意車輿慢些,與朱高煦車輿并行同時開口道
“下西洋的商貨和征討安南的糧草都處理的如何了”
“都已經準備妥當,只等過幾日船隊開拔南下便能運抵欽州。”
朱高煦回應的同時,便看到了穿著冕服前往武英殿的黔國公沐春等人。
兩支隊伍擦肩而過,沐春等人紛紛停下腳步,對車輿行禮。
待朱高煦他們離開,他們才抓緊跟上。
一刻鐘后,等他們趕到武英殿,朱高煦和朱棣已經令人將沙盤抬到了正殿,并為眾人準備了桌椅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