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將目光投向郁新,不忘交代著他,不過郁新也開口詢問道“今年的以鈔抵稅還要繼續嗎如今朝廷回收的庫存寶鈔已經有二千八百余萬貫了。”
“這些寶鈔廢舊的銷毀,新的先暫時留著,如今市面上的鈔價多少了”
朱高煦詢問郁新,郁新也不假思索道“每貫折合七百文。”
“不錯了,接下來以鈔抵稅可以停下了,不過朝廷也有新政準備在山東頒布。”
朱高煦不想做收割百姓來充實國庫的人,朱元璋過往發出的寶鈔確實收割了民間太多財富,其中不只有鄉紳富戶,更多的是百姓。
這些話他以前不敢說,如今是沒有必要說。
說的再多,不如減輕百姓壓力來的痛快些。
“從山東開始試點,凡是需要動用徭役的,均按照每日工價十文進行發放工錢。”
“發放的工錢,必須以新錢為準。”
朱高煦說罷,郁新立馬反應道“朝廷要制作新錢”
“對,這是新錢的樣式和錢范。”朱高煦從書桌旁的抽屜之中取出錢范與三枚錢幣。
錢幣依舊是華夏傳統的天圓地方,正面為大明通寶四個字,背面則是上下為永樂,左右各自為“一文、十文、一百文”三種規制不等。
之所以稱呼為錢幣,而不稱呼為銅錢的原因則是在其中面額為一百文的錢幣是銀色的銀幣。
“這三枚銅錢的品質”
郁新作為戶部尚書,自然了解市面上流行的錢幣情況,而朱高煦拿出的著三枚大明永樂通寶,其品質可以說是歷代之最。
“三枚錢幣,各自重一錢一分4克,鑄錢摻入的白銀與銅都在錢幣的九成五以上。”
“如此品質的銅錢,一眼便能辨認真偽,并且其中利潤并不高,私人鑄錢無法承擔,難以仿制。”
朱高煦說著著三枚錢幣的情況,畢竟熟知明代私錢泛濫的他,早就做好了十足的準備。
明代私錢泛濫,主要還是朝廷管控力度不足,幣制不穩定,為盜鑄者了牟取暴利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有官方機構徇私舞弊,利用官衙錢爐私鑄錢幣,從而中飽私囊。
不過私錢也有不少問題,例如私錢一般是按官方正式鑄行的錢幣為樣板,圖案、大小、厚度、重量都接近官鑄錢。
此外私鑄錢多為民間工藝,工藝簡陋,制作粗糙,容易出現字體不規范、鑄造變形等質量問題。
私錢之所以能泛濫,主要還是官錢質量也就那么回事,而且官錢鑄造也是分散各地,導致工藝不一樣。
眼下朱高煦推行的大明永樂通寶不同,所有錢幣都將由戶部設點,統一由同一種技藝鑄造,并且質量要按照含銅、含銀九成五以上的標準去做。
這樣的標準下,私鑄錢根本就不可能仿制大明永樂通寶,因為成本太高,很容易被識破,不如去仿其它時期的銅錢來的舒服。
“按照這個質量,恐怕沒有人敢于偽造私錢。”
郁新看著這三枚新錢,心中喜歡之余,對于錢幣的面額設計也十分歡喜。
以他和朱高煦共處兩年以來所學到的經濟知識,他明白只有朝廷鑄這種錢才能通過走量來獲得足夠的利潤,民間根本走不了那么大的量。
就西南和日本流入的白銀與銅錠來說,大明每年能鑄造三百多萬貫新錢,每枚錢幣都有半成的利潤。
鑄造一百貫“百文”錢幣,朝廷就能獲利五貫,雖然不如偷工減料來的快,但每年三百多萬貫的新錢,能帶回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相較于朝廷,民間鑄私錢的那些惡錢販子如果想要仿造,那只能花同樣精力收獲不足某些舊錢三成的利潤,鑄造量太少的話,根本回不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