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領諭。”朱高煦作揖回禮,朱棣見狀也擺了擺手
“沒事情就散了吧,俺這邊政務還多,就不留你們吃飯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與郁新作揖,隨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沒有停下來閑聊,郁新往文華殿去了,朱高煦則是坐著金輅前往東華門。
抵達東華門時,這里已經準備了一輛馬車和百余名馬步兵,顯然朱高煦是準備前往外城。
換乘馬車,朱高煦在走出內城的時候看了眼外城的情況。
歷經兩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來越多。
朱高煦還記得洪武二十七的時候自己走朝陽門,朝陽門外不過只有一個小集鎮。
當初拿下南京從這里進入內城時,那小集鎮也沒有任何發展。
如今兩年半過去,曾經的那個小集鎮卻是開始了不斷地擴建,許多田地都消失,從而興建起了屋舍。
朝陽門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鋪設了混凝土。
十丈寬的官道左右興建著一棟棟嶄新的二層門鋪,來往行人眾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間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擠滿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縱橫交錯,兩旁建筑鱗次櫛比,商鋪、酒樓、茶社、當鋪、錢莊、相館、畫寓、戲臺、浴堂、民房等錯落其間。
街上人流熙攘,車水馬龍,各類沖天招牌奪人眼目,呈現一派熱鬧景象。
向前方看去,還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書“朝陽市街”。
“現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著窗外的熱鬧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
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聞言,也笑著匯報道“足有四十二萬六千余人,兩年半間增加了近六萬百姓。”
“這是好事,不過也是負擔。”朱高煦頷首,但卻覺得這也是負擔。
“負擔”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釋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鄉野的百姓就會變少。”
“誠然,百姓進城務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卻需要足夠的鄉野糧食作為支撐。”
“我翻閱過京城的文冊,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舊要從四周運入二百余萬糧食,數千頭豬牛羊群,以及上萬只雞鴨禽類才能滿足。”
“我聽聞應天府境內有不少百姓在山下養殖牲畜飛禽,以此來專供京城百姓吃食。”
“這其中,難免會占到一些可以開墾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還會繼續增長,若是達到百萬規模,那恐怕從武昌至南昌等長江中游百姓都得為京城運送錢糧牲畜。”
朱高煦這話是根據現狀來判斷的,而這也涉及農業人口和手工業人口的一個經濟問題。
農民進城這種事情在工業化后進展很快,但基礎問題有兩點,第一是生產力的提高,第二是小農經濟已經無法應對接下來的生活。
唐代長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萬,流動三十萬乃至五十萬。
這樣的規模,已經是關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給的最大上限,甚至時不時還需要皇帝率領百官前往洛陽才能保證百姓的口糧問題。
明代生產力相比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國范圍內養活兩京這兩座百萬級人口城池,以及蘇杭等數十萬級別的人口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