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城鎮化率在明朝中后期已經算是封建時代較高的水平,但這樣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業發達,四川、湖廣作為糧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維持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江南成為了與北直隸爭搶糧食的對手,四川、湖廣等地糧食經過長江抵達江南時,先被大量商賈購買運入各府城池,然后又被人高價買賣通過運河運往北方。
城鎮人口太多,對于生產力不足的時代就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隱患。
明末北方多發災情,朝廷無法調糧的原因就是南方糧食大部分都供應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許多文人手札中看到,當北方連富農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時,江南的許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絲綢,并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為了過上這種生活,許多百姓流竄到江南務工。
在家鄉拼死拼活耕種十幾畝地,在交給地主和衙門后,手里最多剩下七八石糧食。
來到江南,即便進不去南京和蘇揚這等城池,隨便找一個縣城當力夫,一年下來也能賺八九貫。
只要四川和湖廣這兩個糧食基地不出問題,江淮不爆發洪災,那這筆工錢足夠買十七八石糧食,能輕松養活一家三口。
若是家中婦人還懂點針線活,那一年下來也能賺個五六貫。
兩個人的收入,就可以養活一家五六口人。
正因為打工輕松且收入高,故此明代中后期城鎮人口逐漸增加到了難以養活的程度。
想要解決這種隱患,只能提高生產力,而這就是朱高煦要前往外城的原因。
花費半個時辰,當他的馬車進入了太學,并向著太學西北角前進的時候,一片耕地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并且在耕地的中心還修建了一座色彩不一的玻璃大棚。
朱高煦走下馬車,帶著亦失哈順著不足三尺寬的混凝土路走進那個玻璃大棚。
大棚面積并不大,東西不過兩丈寬,南北不過三丈長。
雖然面積不大,可建造它卻花費了數萬貫錢。
走入大棚之中,此時里面已經有不少人拿著放大鏡在觀察大棚之中的植物生長,并手寫記錄情況。
見到朱高煦到來,一名四旬左右的儒生立馬快步走來作揖“殿下千歲。”
“嫁接和肥料等課題進行如何”朱高煦詢問著儒生,同時蹲下看了看這冬季還在生長的白菜。
在玻璃大棚里有四個壁爐,可以為溫室足夠的熱量,而玻璃又能一定的陽光,故此才能讓著白菜在這個季節生長出來。
“嫁接效果不錯,肥料我們實驗了不少原料,目前效果最好的是鳥糞,其次是草木灰。”
儒生開口解釋,而他之所以懂這么多,其中大部分是朱高煦告訴他的,剩余小部分是他常年在周王府研究學習所得。
除了他,這個大棚內還有七八個人都是朱高煦從自己那個五叔那里挖來的農學家。
當然,以后世標準來說,稱呼他們為農學家有些過分了,頂多算是喜歡研究動植物的儒生。
“我們按照殿下您說的,用鳥糞來制作肥料,并且確實讓不少蔬菜和稻田糧食產量增加了一到兩成。”
“不過實驗過程中,也確實發生了您所說的一些病害,目前我們還在想辦法怎么把它們解決。”
畢甫與朱高煦說著他們所遭遇的問題,朱高煦聞言也起身示意他帶路去看看化肥制作的地方。
他們走向了大棚的一角,隨后便見到許多被打磨為粉末的干燥鳥糞。
朱高煦戴上了口罩,檢查了一些還沒有被打磨為粉末的鳥糞,然后才皺眉與畢甫說道
“倒是怪我忘記和你們說了,這使用鳥屎作為肥料時,需要注意一些事情。”
朱高煦戴上手套,抓出一塊干燥的鳥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