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鳥糞中可能含有一些病菌和寄生蟲,所以制作為肥料前,需要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我們的技術不行,所以只能用加熱、干燥和發酵等方法進行處理,使其變為有益的肥料。”
“另外,應該注意使用量,過量使用可能會對作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根部疾病和萎縮。”
朱高煦說著自己記得的部分知識,畢甫聽后連忙拿出毛筆沾水記錄在自己隨身的文冊上。
擔心他記錯,朱高煦還在他記完后翻看了內容,確認無誤后才與他走出玻璃大棚,在寒冷的田間仔細說了些其它的細節。
“我說的可能不全對,這幾種辦法你一一實驗,然后分成不同的試驗田進行實驗,最后只需要挑選出一種最穩定的辦法就足夠。”
“臣領教。”畢甫回禮,朱高煦也頷首后將話題引向北方,因為他不止在南京修建了玻璃大棚,北邊也一樣。
“吉林的實驗大棚有進展沒有,肥料在當地也能提高產量嗎”
“可以”見朱高煦提起吉林的實驗大棚,畢甫也連忙點頭道“他們試驗了日本的作物,發現確實比我們現有的要耐寒,周期要短上那么幾天,但產量要低一些。”
“在使用肥料后,這些作物從原本在日本北方的畝產九斗提升到了一石半斗,不過遭遇的病也和我們遇到的一樣,應該是和殿下您說的一樣,鳥糞里有不少細菌和病害。”
畢甫解釋完后,朱高煦表示滿意道“能提升一斗半已經不錯,現在只需要把病害的問題解決就行。”
“你記住農業的生產三要素,第一是種子,第二是水利,第三是肥料。”
“日后你們的研究,也要以這三要素進行。”
講完這些,朱高煦又詢問起江南使用肥料的情況“使用肥料的稻田能產出多少”
“實糧二石三斗左右。”畢甫回答,朱高煦卻皺眉道“我去年調查過,應天府畝產平均二石二斗,你這里怎么只提升了一斗”
“殿下有所不知。”畢甫苦著臉回答道“江南之地,尤其是應天的土肥已經十分普及,如果沒有土肥,那即便是太湖一帶的產出,也不過只有一石八九的實糧罷了。”
“我等現在研究的肥料,實際上是讓土肥不發達地方得到惠利,而不是為江南錦上添花。”
“倒是我不了解了。”朱高煦倒也沒有執拗,而是承認了自己對江南水稻高產的不了解。
不過這么一來,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誕生。
“這肥料的成本如何”
“約每畝三十文。”畢甫說罷,同時也說道
“若是肥料沒了病害的問題,那新的問題就是開采的問題,朝廷應該從哪里弄來那么多鳥糞來制作肥料,而且又該如何運輸前往內地。”
“南方還好,可以走長江運往四川、云南,可北方的黃河只能運抵洛陽就無法西進了。”
“臣算過一筆賬,倘若改為陸運,那每運一百里,每畝肥料成本就要增加五文。”
“一旦超過五百里,價格超過五十五文,那一些畝產本就不高的地區就沒了買肥料的需求,因為增產賣出所得的錢甚至買不起增產所用的肥料。”
畢甫提到了一個現實,不過這個現實朱高煦已經考慮過了。
“照顧不到西北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以當下的水運,能福澤關中平原便已經是天大的幸事了。”
朱高煦嘆了一口氣,從海上獲取鳥糞制作肥料這條路,注定了只能在水運發達的地方進行。
沿海和長江兩岸的省份能吃到這份福澤,便已經不錯了,他又怎么敢于奢望西北呢。
他看了一眼四周的田地,只能嘆氣一聲“慢慢來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