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章在渤海招撫女真和南逃的兀良哈人也快三年了,他軍中肯定有兀良哈人作為巡哨,由他當先鋒比較好。”
“至于這次北邊調動的將領,俺想了想還是用丘福、陳懋他們。”
說到這里,朱棣不免有些惆悵。
燕府出身的諸將平均的年紀都在四十往上,朱能算是目前能挑大梁中最為年輕的一人,但也足有三十四了。
新生代的將領中,只有朱高煦提過的張輔、孟瑛有帥才,其它的大部分都只適合獨領一衛,作為先鋒進行征戰。
除了他們,朱棣腦中也只有去年被自己發掘的蔣貴,有些潛力。
這樣窘迫的局面讓朱棣惆悵,只覺得燕府將領在年紀這塊太大了,說不定十年后就得陸續退出一線,轉而張玉、陳亨、孟善這樣的二線。
相比較之下,倒是渤海出身的將領十分年輕,哪怕是年紀最大的王義也才剛剛四十,往后數的傅讓也才三十六,剩下的林粟、張純、陳昶、徐晟和南邊的楊展、王瑄等人不過二十八九。
可以說,朱高煦的班底平均年齡起碼比燕府的年輕十二三歲。
朱棣還是很羨慕自家老二能帶出那么多年輕將領的,不過他倒是不覺得自己比老二差,只是覺得自己身邊聰明的武將太少,學不到他的精髓。
“將帥年輕些是好事,只要打仗不含糊就行。”
徐增壽畢竟也和朱棣出征打過乃兒不花,同時也被朱元璋派到西北練過兵,因此指揮個幾千人他還是很有自信的,軍事上的眼光也不算差。
在他看來,朝廷的將領年輕化是好事,畢竟自洪武朝留下的將領大都四五十了,如果這批人老去而沒有中堅力量站起,那日后大明的邊備確實令人擔心。
“俺也就是感嘆感嘆。”
朱棣搖搖頭,隨后便與徐增壽聊起了家常。
一刻鐘后,他親自送徐增壽走出了武英殿,瞧著他走遠后才返回了殿內。
只是不等他回到殿內太久,便聽到了腳步聲傳來。
抬頭看去,卻見來人是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
“臣叩拜陛下”
紀綱入殿五拜三叩,隨后在朱棣的“嗯”聲中起身。
“近來廟堂上如何,還有人說俺北征的事情嗎”
朱棣詢問紀綱,紀綱聞言眼底也閃過一絲精光,連忙回答
“殿閣大學士解縉、楊士奇、胡廣、胡儼、金幼孜、黃淮,以及禮部尚書李至剛、刑部尚書鄭賜、兵部尚書劉雋等人皆反對,就連漢王殿下也”
他說到這里,慢慢遲疑起來,朱棣聽后也心里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滿朝文武,就老大挑頭唱反調。”
“這群人你且記著,看看他們是出于私心還是公心,另外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著,給俺看看他們有什么舉動,東宮那邊的政策也要及時傳給俺。”
朱棣說著說著頓了頓,過了幾個呼吸才開口道“如果東宮有什么安排,你也可以先辦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確定道“老二畢竟還是像俺,應該不會出什么事情。”
“臣領諭”紀綱應下,心思也漸漸活絡起來。
不多時,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個京城也隨著北征日子的到來愈發忙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