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問題在于他們本身就是朱高煦揠苗助長的培養起來的“速成教習”,許多人自己的知識都不夠鞏固,一直采取這個辦法維持下去,那肯定會出現路子走歪的事情。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開設太學,才會在太學傳授新的知識。
他現在希望的就是太學學子成長起來,然后作為大明不斷進步的最高學府來帶領大明的教育體系走回正道上。
“學子多了以后,朝廷的開支也會逐漸增大,如今維持山東和遼東的學子就學,每年就需要支出近百萬貫。”
“因此兒臣想,教習還是得精練些,讓太學畢業的學子在地方上興建中學,采取五年教育,進一步培養學子。”
朱高煦說著自己想法,可朱棣聽后卻皺眉道“按照你的說法,這官學和中學讀完就十年了。”
“十年時間,有幾家百姓能供養起十年不事勞作的學子”
朱棣不懂教育體系,但他知道百姓的情況。
想讓一戶百姓培養一個十年不事勞作的學子是很困難的,雖說大明的官學不用學費,朱高煦口中的中學大概率也不需要,但問題不是學費,而是紙筆硯墨等費用。
按照當下的價格來說,一個學子上一年的學,在紙筆硯墨上就得投入百文。
這筆錢看上去不多,卻是一兩畝地的收成。
天下那么多百姓,有多少人能在吃飽飯的同時拿出一兩畝地的收成來養活一個學子。
“兒臣知道,所以兒臣會為這群畢業的學子找工作。”
“不管是里長還是糧長、吏員,按照新政給出的俸祿來說,他們他們的俸祿都不算低,足夠養活一家人。”
“兒臣知道百姓養不起,但百姓如果能養起一個,那便是全家吃喝不愁。”
朱高煦與朱棣對視,可朱棣卻遲疑道“以利驅使,也容易被其所害。”
朱棣說的還算委婉,如果說得難聽些就是這些學子很容易成為一次性耗材,因為常年耗盡家財來維持他們讀書而帶來的貧窮,很容易讓他們在成為基層官員胥吏后變得貪婪無恥。
“總有人能守住本心,也總有人會前仆后繼。”
面對朱棣的擔心,朱高煦一句話讓朱棣這樣的人都忍不住口干舌燥。
合著在朱高煦心里,這些耗費十年心力培養出來的學子只有幾年的“壽命”,一旦他們把控不住自己,那他們也將被朱高煦所拋棄。
朱高煦不需要吟詩作對的文人,他要的是可流水產生,可流水替換的大批基層官員。
只要維持住清廉的班子不倒,維持住朝廷的財政情況,那朝廷才會有足夠的錢糧去改善百姓的生活,才有可能讓百姓們過得越來越好。
這番說辭有些牽強,畢竟生產力在這擺著。
但朱高煦也有自己的自信,那就是他相信大明會在這種教育體系和科學重視下培養出科學人才,繼而將蒸汽機、內燃機等科技產物制作出來,將現有的生產力進行改變。
朱棣不能理解,所以在他看來,朱高煦此舉十分危險。
“這件事情,俺還得再好好考慮考慮,你先回東宮吧。”
“兒臣告退。”
見朱棣有些猶豫,朱高煦倒也沒有追著解釋,而是在說完后便起身作揖,緩步走出了武英殿。
瞧著他的背影,朱棣也開始正視起了這個自從南下南京讀書就發生了變化的兒子。
有的時候朱棣都十分懷疑自家老二是不是換了一個人,如果說性格變化還能用浪子回頭來解釋,那腦中學識,以及那種超脫于這個時代,甚至連朱棣看來都有些危險的想法就讓人無法解釋了。
瞧著朱高煦那漸漸消失的背影,朱棣臉色凝重,忍不住呢喃些什么。
只是由于聲音太小,這些話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人能聽到。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