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新政辦的不錯,俺倒是覺得可以在日后推廣開來。”
“俺對河南、北平、山東的百姓做了個對比,朝廷給三省百姓定下的定額田賦都不高,算上雜項也基本不超過十五斤。”
“只是到了下面那群貪官污吏征收的時候,十五斤稅糧可以想辦法盤剝出三十、四十斤。”
“你的新政若是能推廣開,那大明朝這五億畝耕地,起碼能交上來六七千萬石田賦。”
說到這里,朱棣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老二,你真像俺。”
“您這是夸我還是夸您自己”朱高煦一臉疑惑,但還是對朱棣的話做出回答
“我也想把新政推廣,不過現在底層的村官不足,所以即便執行新政,也改變不了現在的情況。”
“今年畢業的學子數量,僅能維持山東官學的第二批教習,保障第二批入學學子的讀書問題。”
“那遼東的學子呢”朱棣詢問到了關鍵,那就是相較于渤海外,數量更多的遼東學子。
“據俺知道的,遼東的第一批學子有十余萬對吧”
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聞言頷首“十萬余六千余人,不過其中十六歲以上的只有六萬余人。”
“他們會在明年年末畢業,但同時永樂五年二月山東入學學子數將達到二十四萬。”
“這六萬學子需要留下三萬在山東教學,剩余的三萬則是派往四川。”
“四川”朱棣愣了一下,朱高煦則是點頭“對,四川。”
借著這個機會,朱高煦將自己派遣蹇義去四川,準備將四川作為南方新政試點的事情說了出來。
“蹇義那人俺記得,很不錯,為官也十分清廉,這很難得。”
朱棣對蹇義記得清楚,主要還是蹇義在洪武朝就以清廉聞名。
只是大明的官場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海瑞這種人,其余人即便是清官也會被污濁,哪怕像蹇義這樣的人,有些時候還是得與一些拉幫結派的官員委曲求全。
這次蹇義答應做新政官員,這就說明他要與曾經的那些關系做個了斷了。
單從他的做法來說,很值得欽佩。
“四川才二百余萬人,你要派三萬官員去”
朱棣疑惑看著朱高煦,可朱高煦卻道“這么做是為了讓四川盡快恢復到兩宋時的繁華。”
“這三萬人除了要在當地充當官員胥吏,還需要走山訪水,把各地廢棄的水利情況都記錄下來,帶著百姓們將這些廢棄水利重新梳理修葺。”
“如果四川能恢復到兩宋時期的情況,那每年能繳納起碼三百萬石稅糧,能支撐起云南繼續向西南開拓的腳步。”
當下的四川,等于除去川西的四川加重慶和貴州、及云南滇東北地區。
按照后世的經驗來說,這么大塊地方能開墾出一億七八千萬畝耕地,單水田都能達到八千萬畝。
然而在當下,它卻只有一千三百余萬畝,每年稅糧被朱高煦定額為二百萬石。
“這事情你看著辦,總之這學子你要派往的話,最好先給北方收拾好。”
朱棣個人還是喜歡待在北方,因此在了解底層官員胥吏的盤剝手段后,朱棣現在想做的就是從他們口中把他們吃下的東西全部掏出來。
哪怕與百姓對三七分,北方的情況都會好上許多,更不用說對半了。
“北方是一定要改變的,我的想法就是南北各自建立試點,然后從東往西,從西往東分別對北方和南方的基層官吏進行改革。”
“不過這個工作量太大,即便是兒臣也不敢確定能否在有生之年完成。”
朱高煦這么說聽上去有點謙虛,畢竟光遼東和山東二省學子就九十萬,足夠取代數萬胥吏和上百萬的里長、糧長等村官。
然而人是會變得,想要維持高效廉潔的班子,就得不定時的對班子進行突擊打掃。
這么來看,九十萬人并不能支撐很久,況且這九十萬人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教習。
一開始朱高煦是沒得選,所以才把所有識字的學子都當成教習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