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皺眉,朱高煦也補充道“自然不會僅是如此,除了世襲的武勛外,他們在當地的田畝可以保留一半,剩余交給朝廷就足夠,他們麾下的武官也是如此。”
“這倒不錯,但還是得看看他們愿不愿意接受。”朱棣點了點頭。
在他看來,大軍出兵,能給這群土司留一個世襲武勛和一半的耕地已經不錯了。
沒有了軍隊后的他們完全可以揮霍每年耕地的產出,日子會比現在過的更舒服。
不過朱棣也知道,對于當慣了土皇帝的土司們來說,他們絕不會輕易的舍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除非他們無路可退,不然絕不會接受招撫。
好在朱棣也沒指望他們會全部接受招撫,如果真的全部接受招撫,那貴州的局勢反倒會很難看。
“這件事先不要聲張,等四川的新政推行的差不多,云桂川的二十個火器衛準備就緒,糧草調動完畢再動手。”
“另外,湖廣也訓練三個火器衛,避免土司攻入湖廣境內。”
說到這里,朱棣對郭資開口道“六軍都督府的錢糧,每年都需要補足并結余二百萬貫。”
“今年的黃冊回稟暫時不用上奏,先擱置一下。”
“臣領命。”郭資應下,朱高煦也沒有打岔。
在他看來,大明各省數據除了關外和山東都明顯失真,即便每年匯報,估計也產生不了什么太大變化,這點從去年的情況就能看出。
與其這樣,倒不如等明年年末四川新政走上正軌,到時候再統一匯報。
朱高煦沉默著,朱棣卻與夏原吉、黃福等人談起了治理吳淞江和黃河的事情。
由于朱高煦的介入,吳淞江的治理比歷史上提前了兩年,因此永樂年間本該發生的吳淞江水患沒有發生,間接為朝廷省下了數百萬石的蠲免。
不過即便如此,吳淞江的治理工作卻也沒有那么容易,至少從黃福和夏原吉的匯報來看,它還得消耗大明好幾年的錢糧。
“陛下,禮部尚書李至剛求見。”
正在眾人商議國事的時候,門口的班值太監作揖開口,朱棣則是回應“宣”
“臣禮部尚書李至剛,參見陛下,陛下萬福安康”
不多時,李至剛走進殿內作揖,朱棣也開門見山“有事起奏。”
“回陛下,朝鮮權知國事李芳遠遣陪臣樸山言來朝。”
李至剛將問題說出,隨后解釋起來“樸山言上疏朝廷與日本貿易緊密,致使許多朝鮮商人沒了貿易機會。”
“此外,其國東北部,我朝建州二衛女真盤踞其國國土,請陛下調離他們。”
他將朝鮮的問題解釋清楚,朱棣聞言卻將目光看向了朱高煦。
朝鮮的事情他一直沒有參與,都是朱高煦在操作,因此他自然不準備插手。
“上次朝鮮派遣使臣前來,我便與他們說過,那地方是我朝國土,而非朝鮮國土。”
“此外,朝鮮商人沒有了參與貿易的機會,那可以加入到朝廷對西洋的民營貿易中,現在是日本不與朝鮮做生意,而非朝廷不讓日本和朝鮮做生意。”
面對朝鮮國,朱高煦并沒有什么好臉色,不然他也不會讓建州二衛在合蘭府扎根,同時在定遼駐扎兩個火器衛監視朝鮮舉動了。
只要朝鮮敢進攻建州二衛,定遼府的兩個火器衛就會立馬渡過鴨綠江,讓李芳遠知道父親是怎么教訓不孝子的。
“殿下,合蘭府土地貧瘠”
“天朝土地沒有一寸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