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被朱高煦回絕,那他也不好繼續開口,只能把經濟和政治的問題擺上臺前。
“臣此次前來,還有兩件事情叨擾殿下。”
權近將朝鮮的海上經濟問題和朝鮮君王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說了出來,對此朱高煦也十分清楚。
朝鮮本身并不產金銀銅錢,但他們人口眾多,對金銀銅錢需求極大。
放在過去,他們可以利用朝貢貿易和大明進行貿易,然后充當二道販子,轉手高價賣往日本。
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從日本獲取金銀銅錢,不僅能解決國內的錢荒問題,還解決了和大明貿易的問題。
可是如今隨著對日市舶司的設置,朝鮮的二道販子生意毫無疑問宣告破產,畢竟這個時代的他們除了太監和宮女外,實在拿不出什么值得貿易的東西。
正如權近此次出使大明,所帶來的貢品除了部分不值錢的特產外,便是三百閹宦和三百宮女。
對于朝鮮的問題,朱高煦也沒有過多為難。
朝鮮土地貧瘠,糧食和金銀都需要從大明進口,且人口比安南還要多。
現在大明已經有些吃撐了,相比拿下朝鮮,朱高煦想的是如何消化安南和云貴、南洋、三宣六慰。
拿下朝鮮對于朱高煦來說,就是增加了幾百萬張嘴巴,并且當地耕地條件還不行,嚴重依賴大明。
可以說在工業化之前,朝鮮最大的武器就是它的貧窮,其次才是它那靈活的嘴皮子。
“朝鮮對朝廷確實恭順,我也與陛下商討過冊封朝鮮權知國事為王一事,但始終拿不下主意。”
“朝鮮境內缺乏銅礦,故此擔心貿易,朝廷可以理解,因此先前孤就已經說過,準許朝鮮加入西洋民營貿易區,并且可以準許朝鮮在龍江船廠訂購二十艘大船。”
朱高煦早就把朝鮮的路給安排好了,既然歷史上是大明東北亞的孝子,那這一世朝鮮也可以作為大明下西洋的孝子。
不管朝鮮會不會在海外建設殖民地,這對于朱高煦來說都不重要,相反他們如果能建設殖民地反倒更好。
大航海貿易開啟后,遠在西半球的歐洲在獲取的金銀后,依然無法逃脫被大明用手工業收割的下場,那國家就在大明家門口的朝鮮又會怎么樣
別說朝鮮,就連南邊的暹羅、占城、滿剌加等國都在朱高煦試圖扶持的范圍內。
前世明清交替導致朝貢體系落后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說到底還是因為國力不強盛。
東亞和東南亞有一個風向標,那就是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如果學習火器,其它各國就會爭先恐后學習,中原王朝如果持續下西洋獲利,那其它各國也會跟隨下西洋獲利。
對于朱高煦來說,遙遠的殖民地可以建設,但總歸不如消化中南半島的三宣六慰,以及西域和廣袤漠北為主。
在這個時代,大明的瓷器、茶葉、白糖、絲綢就是后世的各項高科技專利,定價權在大明手中,而其它各國無法仿制出成色一樣的商品,所以他們賺取的金銀到了需要消費的時候,只有大明商品可以滿足他們。
后世老美用美鈔收割全世界,工業時代以前,中原王朝就是用可持續產出的手工制品收割全世界。
德川幕府閉關鎖國的原因就是無法阻止大規模金銀外流明朝和清朝,鴉片戰爭也是因為歐洲各國在與清朝長期貿易中處于下風,英國為了填補對清朝的貿易逆差,于是利用鴉片的成癮性來輸入清朝。
清朝給朱高煦的教訓就是,在你能賺所有人錢的時候,你最好也有能對抗所有人的實力,不然就只能像清朝一樣小兒抱金磚招搖過市,迎來強盜。
“五千貫的價格,國內確實沒有那么多商人能承擔起。”
權近苦著臉開口,朱高煦聞言則是搖頭道“一家一戶不行,那就組成商幫出海。”
“朝鮮是朝廷的第一屬國,所以在貿易上,舊港也會給朝鮮大開方便之門,足夠數量的貨品。”
“只要能販賣出去,朝鮮自己也能獲利,何樂而不為”
朱高煦可不會為了體恤朝鮮而打折,在他看來一艘三千料武裝商船只賣五千貫已經足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