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永樂二征
“嗚嗚嗚”
三月中旬,呼聲焦躁間,江東門碼頭再次迎來了繁忙。
站在碼頭上,代表天子的龍舟及黃羅蓋傘一個停泊船位,一個矗立岸上。
碼頭之上充斥著馬匹上船,兵卒上船的畫面,整個碼頭足有兩萬余將士和上千名文官。
朱棣北征路上,一如既往的不會缺乏文臣的陪同,不管他是舍不得權力,還是想讓這群江南文臣看看北方的環境艱苦,總之對于皇帝來說,他這做法并無不妥。
不過這樣的做法,首要保證的就是己方實力能蓋過對方,甚至能游刃有余的戰勝對方,不然就會像某位留學生一樣,不僅自己被俘,兵部和戶部兩位尚書,以及內閣大學士及六部侍郎大部分被一鍋端。
如果不是留學生沒把五朝老臣,禮部尚書胡濙和戶部尚書王直帶走,那北京才真是岌岌可危,僅憑于謙一個兵部侍郎根本鎮不住場子。
“六部尚書我留給你,我帶六部的左侍郎還有殿閣大學士去北邊就行。”
“你留在南邊監國之余,別忘了好好照顧你娘親。”
黃羅蓋傘下,身穿黃色袞服的朱棣事無巨細的交代著朱高煦,對此朱高煦也針對每一句給出回應。
歷史上韃靼、瓦剌兩部自從分別被朱棣揍了兩頓后,韃靼每次聽到朱棣北征就立馬逃跑,瓦剌直接稱臣,成為大明北征韃靼的馬前卒。
在朱棣北征病逝期間,馬哈木之子的脫歡在朝貢北京回程路上將太平殺害,把禿孛羅失也在同年底被脫歡殺害。
老大那一脈往后數,除了朱見深和朱厚照干得不錯,朱祁鈺、朱載坖平庸外,其它人簡直就是稀碎。
曾幾何時,他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北巡時,麾下騎兵也不過才七八千。
朱祁鎮上臺不到三年,阿臺汗被攻殺身死,全蒙古統一之下,朱瞻基成功養出了一個不亞于王保保時期的一個蒙古政權。
就這份外部戰略布置,朱高煦真不知道怎么吹所謂的“仁宣之治”。
雖說永樂開朝時,朱棣不放心把馬政交給朱高煦一個人管理,故此把馬政一分為二,但隨著這七年過去,朱棣對朱高煦可謂十分滿意,所以朝廷上下大小事務幾乎都交給了他處理。
如今十二三年過去,自己都能輕松拉出三萬多騎兵了。
想到這里,朱棣不免看向了紫金山方向,似乎在給孝陵之中的老朱匯報工作。
不過也正因為瓦剌直接稱臣,所以在朱高熾、朱瞻基即位后并沒有將他們放在心上。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臉上的高興掩蓋不住。
朱棣回過神來,詢問了一下馬政的事情。
“沒什么,就是政務上的事情。”朱高煦回過神來,只能扯了一個謊,畢竟他總不能說出老大那一家子干出的好事情吧。
“此外,兒臣覺得這一戰,您最好是能把阿魯臺直接消滅,不然以蒙古人的性格,阿魯臺只要遭受這一次重創,日后必然都躲著您走。”
“眼下朝廷的太仆寺治下豢養未騸的軍馬為七萬余匹,已經騸的軍馬約二十二萬。”
聯想到這些,朱高煦不免日常吐槽起了大侄子。
“三萬四千騎兵和兩萬兩千馬步兵,嘿嘿”
“除此之外,還有未騸乘馬十五萬匹,已騸乘馬二十六萬匹。”
直到他發現朱瞻基根本沒管自己征服土爾扈特部的事情,他立馬意識到機會到來,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開始統一蒙古的戰爭。
最起碼瓦剌和麓川別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崛起,不能把他們滅亡也要把它們重創,留給兒孫十幾二十年太平。
在朱高煦的匯報下,直接掌握在太仆寺和軍隊的牧群數量有近一百萬匹馬,三十余萬頭牛。